第92章 见过大世面的(1 / 4)
书信送出的第二日。
满剌加国北境的暹罗大军已经开始向后撤退,但是海上的十三艘战船仍没有丁点要后退的意思,依然与满剌加国水师在海上对峙。
陈祖义找到李兴,“李兴,敌人的船没有撤退,下一步该这么办呢?”
李兴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想必对方读不懂书信的意思,若是他们知道我在这里,他们还敢不退?”
陈祖义提醒道:“之前咱们说好的,对方要是不退兵,你可是要亲自上阵的。”
“那有何难?”李兴道,“我要是亲自走一趟,他们得跪着给我送回来。”
陈祖义看到李兴这个自信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出来。
“你笑我?”
陈祖义说:“哪有哪有,我只是想说,船我已经给您备好了。”
李兴一愣,船都给我备好了?
他瞪着眼睛看着陈祖义,这是要赶鸭子上架呀。
“对了,我怕对方每人听不懂汉语,通事也给你找好了。”
陈祖义自顾自地说:“咱们船上也没个懂暹罗语的,懂暹罗语的通事还是在满剌加国现找的。你得带两个通事,一个把汉语翻译成回回语,一个把回回语翻译成暹罗语,真是麻烦~”
这种情况,被称为重译。
朱棣在位时,致力于打造一个庞大的朝贡体系。
随着大明外交触角的不断扩展,远方国家与大明之间,已经无法仅通过一名通事完成双方语言的翻译。
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名通事,先把a翻译为b,再把b翻译为c,一直翻译成汉语为止。
元代诗人陈樵在《海人谣》中就有,“九译来朝万里天,北风不动琅玕死”的描述。
九译来朝,两个人说个话,需要九个人在中间翻译,实属不易。
而当时的西洋,遍布回回商人的足迹,所以回回语是西洋最通用的语言。
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停止后,回回人更是迅速填补了东西洋的贸易空白,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