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蔡邕得佳徒 黄巾终起事(2 / 2)
再世为人十四载,蔡瑜如今已是翩翩少年,目如朗星,鼻若悬胆,身高七尺有余,身形修长而不显瘦弱。
十四年来,蔡瑜自问无一日虚度,文名已成,虽受年岁所限,暂未习武,但也每日打磨不曾中断,称得上身手矫捷,射术更是练至可左右开弓,达到手持轻弓连中靶心的程度,已然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极致。
更不必说,自光和元年开始,蔡瑜随蔡邕辗转何止万里,所见何止千人。
所有艰辛都是为了求存于乱世,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终结此乱世!
事到临头,当黄巾起义这把开启乱世之门的钥匙近在眼前,蔡瑜却迷茫了,心中惶恐不安,久久难以平复。
蔡邕在房内抚琴,幽幽琴音传入耳中,似在悲泣,又似在哀诉。
蔡瑜索性起身,来到蔡邕房中,跪坐一旁,垂目不言。
琴声止住,蔡邕问道:“瑜儿可是心中有事?”
“阿翁,我今日心神不宁,难以消解。”蔡瑜一动不动,眼角两行清泪流下。
因蔡瑜打小便极有主见,性情沉稳坚韧,蔡邕从未见过幼子这等模样,颇为担忧。
“瑜儿有何烦闷未解?不妨说与我听。”
“阿翁,贫穷困苦乞天之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蛾贼,我知蛾贼凶恶,今日见县廷募兵,有心响应,为国出力,却亦知蛾贼可怜,若与彼对阵,取其性命,虽属不得不为,仍感难以为之,遂心中困顿,不知何以抉择。”
生在后世,纵然有千万般不足,每个人都能吃得饱、穿得暖,生命诚可贵是最基本的认知,染血杀人更非常人所能想象,可如今身处东汉末年,天灾人祸,冻死、饿毙、易子而食之事,蔡瑜有所见、有所闻,就如蔡邕先前所说,这难道是百姓的过错吗?
蔡瑜有感于被蔡邕收养的幸运,也为生在这个时代的百姓感到悲哀,尽管十分清楚为了实现心中大愿,这一步必须要踏出,等到了关口,才知谈何容易!
只听蔡邕说道:“太平道之事,早在光和四年(181年便为司徒杨赐所察,杨公上书朝廷,请将信徒各归原籍,可免祸事,陛下不听。去岁,侍御史刘陶等重提此议,仍不能为上所用。时至今日,大祸已起,此祸根由不在民间,而在朝堂,只叹朝中大臣多有良策,苦不得用,徒呼奈何。”
说完,蔡邕沉默了半晌,又说:“瑜儿能有此番思量,令我甚为惊异,已成人矣!然,纵使悲苦可怜,今遭人裹挟为蛾贼,如蛾如蝗,所过之处,定然奸淫掳掠,千里哀鸣,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其中清白者又能有几人?受其残害者何其无辜也!瑜儿怀有仁德之心固好,尚需谨记,除恶亦为仁德!”
蔡瑜听了,沉思多时,方才豁然开朗,对蔡邕拜下,说道:“阿翁,我明白了。”
再抬起头,眉目舒展,面色坚毅,已是有了决断,出门向县廷而去。
看到蔡瑜出去,蔡邕抬起手来,嘴唇动了动,终究还是未再多言。
郡邸,便是后世的旅馆,据《周礼》所载,商周之时已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