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制科考试(1 / 2)
第430章 制科考试
苏洵带着他们三兄弟回到眉山处理完程氏的葬礼之后,第一年苏家众人就老实的待在眉山为程氏守孝。
到了第二年年末,苏洵觉得在一直在眉山呆着也不是事情,把时间都荒废在家中琐事上了。
于是就带着苏轼三兄弟离开了眉山,此时他们还在守孝期间,自是不能入朝为官。但却不影响苏询带着三兄弟去各地游历,增长他们的见识。
而且有苏辋赚取的财富,也足以支撑他们游历天下这件事情。
不过鉴于古代交通真的太差了,太过偏远的地方既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安全。所以大体上还是以开封为中心,在中原地区进行游历,好好检观察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或者去当地的书院与各地学子讨教学问。
这两年时间苏辋他们三人跟着苏洵跑遍中原大地不少地方,虽然有钱不缺,但仍然免不了风吹日晒,毕竟很多的时间都花费在赶路上面,不过也同样锻炼了苏辋的意志,这对他将来进入军队之后大有裨益。
而在之前的各个世界中,苏辋并没有受过什么罪,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城市中生活,甚至吃苦的日子都没有太多,与古代这种环境相比,现代都市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
他们在整个中原绕了一圈,一直到两年之后,也就是嘉佑五年,宋仁宗下诏准备来年开启制科考试。
所谓制举(制科)是科举制的特别考试,并非常设,由皇帝下诏临时安排,用以发现和选拔非常之才、特别之士,而且这个考试必须由朝堂上的大臣推荐,且有官身的人才能参加。
正好他们的守孝期也结束了,原本就已经有进士出身的苏轼和苏辙两人都受到了朝中大臣的举荐,苏轼的举荐人是欧阳相公,而苏辙的举荐人是杨畋,不是很有名的人。苏辋因为没有参加当年的科举,自然也没有参加这次制科的资格。
于是在收到从汴梁送来的书信之后,苏洵带着苏轼三兄弟改变游历计划,重新返回开封汴梁准备一年之后的制科考试。
而这也是苏辋时隔三年之后重再次回到汴梁。
一路风尘仆仆重新回到汴梁积英巷苏府住下之后,苏轼和苏辙两人就安心备考第二年的制科考试,而苏辋则是准备后年的春闱,这次苏辋可就不会再退出了。
苏家四人重返汴梁,也是在汴梁引起一番轰动的,这可是上次科考的苏家双子星,文采卓绝。
苏询虽然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但当年第一次带苏辋他们来汴梁时就受到了欧阳修和时任宰相的韩琦赏识。于是这次重新返回汴梁后,两人联名向官家举荐了苏洵,也让他不用通过科举的方式获得了秘书省校书郎以及霸州文安县主薄的职务,不过这都不是苏洵想要的,所以一直推辞不去。
后来到了第二年苏洵被派去礼院与人同修《太常因革礼》,这倒是他很想做的事情,所以欣然领下了这份差事,也算是通过另一条途径正式入朝为官。
更不用说苏轼和苏辙,两人在制科考试中都发挥极为出色。分别获得了第三等和第四等的评价,要知道前面的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也就相当于苏轼考的是最好的成绩。
苏轼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同样入朝为官,前往凤翔走马上任。这一次分别和以往不同,这一次是去地方为官,离别之后兄弟三人几年之内就不可能再见面了,再次能够时常见面就要等到苏轼入朝当京官了,那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苏辙则是留在汴梁为官与苏辋一起侍奉父亲苏洵,于是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而也是在这一年,苏辋一直未曾见过,在外为官的伯父苏涣因为要改任利州路刑狱,所以回汴梁述职,这才得得以见面。后来苏涣去往利州路的时候还是他们一家人在汴梁西郊送的别。
这一下父兄三人都有官职,而苏家也只剩下苏辋一个人还在埋头苦学中。
顶着苏家幼子的名头,虽然当年苏辋退出会试,让他的名声渐渐小了,但还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尤其他还是范仲淹的弟子。这件事情不说是人尽皆知,但也是当时很多朝中大佬以及官家都是心里清楚的。对他自然也是有很大的期望,当年科举考试苏辋的突然退出,也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