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一章 帝国的覆灭(一)(1 / 1)
罗玉英入主东港公司的第一堂课,就是讲6。
这是一个永恒的、万金油的话题,下到家庭小作坊,上到世界五百强。都离不开6这个话题。永无止境的改善从成立公司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能让你搞到世界尽头。
东港公司的领导们自然也知道这个东西,典型的假大空的代表,如果罗玉英只有这个点本事,很显然不能让人高看一眼。
不过一众人却也没有低估了罗玉英,因为同样的事从他嘴里说出来确实不一样,比如都是讲6,他就能讲的津津有味,前来听课的基层管理大部分都听得懂,还有课堂不少互动。和那些业余讲师讲成昏昏欲睡的状态截然相反。这种控场的能力就不是他们能把握的,而这些恰好是那些东港公司的高层们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6讲完,罗玉英还去车间逛了一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6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并以此为基础弄了几个样板小组来定点实验,准备打造成几个标杆班组。
讲完了6,罗玉英又给他们讲了精益生产模式的一些基础理论,并在样板小组里设置了几条生产线来展示他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向东港的各基层灌输了生产效率、生产节拍、人工成本、瓶颈改善、ie工程等理论,在努力提高基层管理眼界的同时,也在提升他们一自身的素养。
当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人最怕的就是改变,特别是未知的改变,罗玉英在折腾这些东西的时候,很多人都向高层投诉过,说这些假大空的东西根本不适合东港目前的实际情况。这样折腾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毫无用处。
但是当领导的不就是喜欢这样假大空的东西么?看起来多高大上,你看罗玉英弄起来那几个样板小组,和别的车间简直就是两个样,各种标识清清楚楚,地面规划的井井有条,设备保养的干干净净,各种物料也摆放的横平竖直,一看看过去给人的感觉就是高级场所,正规军不会打乱战的感觉。每当有人来参观,他们都喜欢把人往这里带,以此来展示自己和别处公司的不同。所以对于那些反对的声音视而不见。反而全力支持罗玉英的各种改革。
大概罗玉英自己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理想得以全部实现,一时间是真的全心全意投入到了对东港的改革之中。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天盯着样板小组的各种进步和改善成果,一周一会,向东港公司的领导们展示着自己的各种进步。
借着改善的余威,罗玉英又成立了计划物控部,对各种订单计划和物料需求进行梳理,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这就意味着罗玉英可以阅读到大量的公司机密文件,东港的领导们二话不说,直接给罗玉英开了高级权限,任由他去折腾。
因为罗玉英的这些折腾,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流动,只要资金流动了,他们才有办法从中扣出一部分放进自己的口袋里。至于折腾出来的东西结局如何,除了有限的几个人会在乎,其他人谁在乎呢?
罗玉英也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他和这些人其实是相互需要的关系,罗玉英需要他们下放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需要罗玉英的各种项目来中饱私囊。双方一拍即合,一时间亲密无间,出入成双。
接着罗玉英又以市场需求已经饱和,需要开发新产品寻找新出路为理由成立了产品开发部。
产品开发向来是个无底洞。也是投资见效最慢、周期最长、最容易打水漂的部门。在这里你呼吸的空气都飘着金钱的味道。
就是这样一个烧钱的部门,没有任何准备和铺垫,从公司其他车间物色了一批所谓的技术骨干,由罗玉英起草了一份所谓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召集大家开个会,这个部门就算成立起来了。简直草率的像过家家。
也不算儿戏多少,在部门成立的当天,公司掌舵人之一的任总还是请大家出去吃了一顿饭的,吃完饭还是去ktv嗨了一把,后半夜还请大家去按摩城过夜,天亮才回来。
领导如此厚爱,众人自然憋足尽头要弄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这不部门成立没多久,第一个项目就来了。
木材打磨抛光工艺更新。
看起来就一句话。但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可就多了,比如设备要买新的吧?那就要经过使用部门的评估,原有设备已经跟不上技术更新,然后提出采购申请,接着过采购部、财务部、总经办层层审批,如果过了还好,资金放下来了,那就是找设备供应商去寻找合适的设备,设备从审批一直到投入使用这其中多少油水不得而知。
这还只是其中一种,除了设备,还有原材料、辅助物料,技术人员、场地改造、工艺整改等等,全套下来,不说口袋鼓鼓,那也绝对不是那点固定工资能比得上的。
如果项目成功了,按照公司的奖惩制度,项目里所有人员可以从收益里获得百分之二十的提成作为奖金,也就是说如果这个项目一年给公司带来了2万的利润,他们就可以分到4万。
这个饼画的让人实在难以拒绝,只是想想就让人激动不已。所以大家都以百分百地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争取烧更多的钱,想办法让钱生钱。自己再从中分一杯羹。
这让原本就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的东港公司仿佛一个水塘中间凭空多了一个大漩涡,大量的资金迅速流失。去填补所谓的改革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