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计划跟不上险情变化(1 / 5)
从进入北湖省界的那一刻,滨江防汛抢险营就成了44师132团代管的单位。
132团的先头部队来了,江南陆军预备役师和滨江预备役团的宣传干事再呆在陵海预备役营里会很尴尬。
现在不管写什么和拍摄什么,未经132团审核允许又都不能发。
两个宣传干事觉得呆这儿没什么意义,天没亮就打电话向上级汇报这里的情况,经上级同意搭张二小去采购的顺风船走了。
尽管葛局长给宣传报道组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但江边的条件依然非常艰苦,伙食没问题,主要是休息不好。
滨江电视台和滨江日报的几个记者既觉得呆在这儿没任何意义,也扛不住了,见部队的宣传干事都要打道回府,也搭张二小去采购的顺风船走了。
对于要走的人,老葛热烈欢送。
对于决定留下来的人,老葛依然欢迎。
让老葛倍感意外的是,来自滨江市公安局、长航滨江分局和滨江港务局的宣传干部,并没有因为暂时发不了稿灰心丧气,竟主动要求加入后勤保障队伍。
他们在协助杨建波、赵江和邱学泉搞后勤的同时,用从老家带来的照相机和小摄像机帮营里的官兵拍摄。
用他们的话说即便不能发表也能留作资料,等把照片洗出来、把录像带回去刻成光盘,还能送给参战官兵留作纪念。
至于陵海电视台和陵海日报的记者,他们从出发时就成了老葛的部下,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别说没提出回去,就算提出来老葛也不会同意。
王记者虽然也是地方媒体的记者,但王记者早就不限于采访报道滨江的新闻,人家从来没想过把采访报道的焦点只放在陵海预备役营。
他和他的助手得知县里正组织十几万人撤离,天没亮就跟一个组织撤离的乡镇干部走了,只带了点水和干粮,都不需要老葛安排车送。
事实证明,他们出来是对的。
从凌晨四点五十出来,亲眼看到乡干部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民兵挨家挨户敲门动员老百姓赶紧撤离。
亲眼看着老百姓万般不舍的收拾东西,把能装的东西都装上三轮车、板车或自行车,把能牵上的牛、羊、猪等牲口都牵上。
来不及抓和实在带不走的鸡、鸭不能关在窝棚里,不然会饿死,只能噙着泪打开窝棚门放养。
走之前想想不放心,又回去看看有没有能带却没带上的东西,直到村组干部催促才赶紧把家里的所有门窗都打开,以便让洪水能够顺利通过,希望以此保住房子不被冲毁。
故土难离,穷家难舍。
他们拖家带口,打着手电或提着马灯带着一切能带上的东西出发,一步三回头,沿一条条小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几条主干道上。
如果只是从地图上看,全县的乡村道路还是比较好的。
有从县城至河埠,从县城经竹园至平南,从县城经杨家厂、豪麻、藕池延伸至十首等好几条贯穿分洪区的主干线,无数移民的路又从各村、小镇衔接这些主干道,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无所不至的移民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