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章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吃货(2 / 2)
关于吃的十个境界:
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吃的第二大境界应该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微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胡吃海塞一通。
吃的第三大境界应该是“聚会”。此境界重在这个“聚”字。这种吃不需要太多的讲究,“吃”是个形式,关键在“聚”背后的引申含义。
吃的第四大境界应该是“宴请”。多以招待为主。这种吃不以“吃”的本质为主旨,关键在于这个招待背后的目的。
吃的第五大境界应该是“养生”。它比较讲究“食补”,是大吃大喝在认识观念上的一种理性升华。这种吃多以正宗的煲汤为主。
吃的第六大境界应该是“解馋”,吃的东西一定要“鲜”。这个境界有两个层次:一是吃“物”;二是吃“名”、吃“文化”;三是减压,休闲食品。
吃的第七大境界应该是“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
吃的第八大境界应该是“猎艳”,所以馆子要“奇”。这样的馆子都是比较稀罕的特色店。“新”、“奇”、“特”是主要特征。
吃的第九大境界应该是“约会”,这时吃的已经不是“物”,而是“情”。大多的时候,点的多,吃的少。
吃的最后一个境界应该是“独酌”,在于一个“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一个寥落的心情,要么伤感、要么闲适。一个人浅斟低酌,物我两忘。
写到最后,不得不提到吃货这一名词。(同时,本人也是一个标准的吃货,哈哈
吃货,多指喜欢吃各种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对美食产生的一种迷恋,看到美食就充满了力量。
吃货,在传统和当下也随各地历史文化和方言发音有着各种解释。吃货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第七集《水淹七军》戈玲号召大家去吃丰收的萝卜时采用了“吃货”一词。吃货并不算网络文化的创造,但受益于网络时代的传播和共享。吃货更多特指对美食的爱好家,高于一般的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