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整理房间(2 / 2)
这个周末,我们买回来了三个宽15米、高2米的书架。请晓岚老公过来帮忙安装。他是一个帅气又能干的建筑师,那三个半成品书架,从拆开包装到安装完毕,他仅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我们将这些书架并排放在一起,这面初具规模的书墙,在杂乱无章的客厅里,显得格外醒目。
接下来,我一个人开始了蚂蚁搬家,戴上手套,戴上口罩、系好护腰,从纸箱子里把那些书取出来,先按书籍的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就一层一层地往书架上放。牙医和医学专业类的书籍就放满了两个书架,英文字典词典、文学类、美食类、旅游类等书籍放了一个书架。这些书籍记载着孙鸿晨前半生的奋斗历程,而我亲手打造的这一面书墙,就是它们的归属。
我来到布艺专卖店,挑选窗帘、桌布、沙发靠垫,还在二手商店淘到了精致的花瓶和相框。我把楼上楼下所有的房间都打扫了一遍,使其看上去干净整洁、焕然一新。明媚的阳光从百叶窗缝隙照射进来,洒在白色的纱帘上,让房间内多了几分暖意。我从后院的土堆上摘回几支马尾草,插在窗台前的花瓶里,阳光把它们染成了微红色,沙发旁的茶几上还摆放着孙鸿晨和孩子们在海边玩耍的照片。我用心和巧思,把这栋冷冰冰的旧房子,逐渐改造成了家的样子。
孙鸿晨看着家里的变化,心里很是感动。他一边看着书架上的医学书籍,一边对我说起了自己的留学经历。
在八十年代后期,孙鸿晨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介入放射学的研究。那些年来,他勤奋好学,得到了导师的赏识,逐渐成为了科研团队的骨干力量。然而,一位师兄的经历使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未来。
那年夏天,师兄王柯和他的研究团队,带着他们的科研项目,来到多伦多大学申请科研基金。孙鸿晨欣喜若狂,便邀请王柯住自己家里,并为他安排好了一切。王柯比孙鸿晨早三年出国,在加拿大从事免疫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孙鸿晨对这位师兄非常崇拜,视他为自己的偶像。
项目评审的前夜,王柯彻夜未眠,他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艰辛,为了学业,为了工作,为了移民,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丢在了国内,过着夫妻分居骨肉分离的日子。总想着自己一个人在国外打拼,换来的是全家人在加拿大团聚,无论多苦多累,他也无怨无悔。
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医学象牙塔需要无数同仁的不懈努力,王柯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奠基石。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在希望和失望中起起伏伏、跌跌撞撞,目前已经心力交瘁、筋疲力尽,心理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这一切他无处倾诉,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为了参加这次项目评审,他们团队已经准备了很长的时间,成败在此一举。
第二天,孙鸿晨起了个大早,为师兄准备早餐。王柯起得更早,他已经站在窗前,遥望着东边地平线泛起一丝丝亮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脸上的表情显得格外凝重。吃完早饭,孙鸿晨开车把王柯送到学术报告厅,他默默地祈祷,希望师兄这次能够成功。
评审会开始了,孙鸿晨在报告厅外面的走廊上来回踱步,走累了就坐在门口安静地等着,从里面偶尔传出王柯等人的发言,还断断续续地听到评委提问的声音。大概过了三个多小时,评审会终于结束了。
“恭喜师兄。”孙鸿晨紧紧握住王柯的手,“今天晚上我们两兄弟好好喝一顿。”
“别高兴得太早,这种场面我见多了。”王柯说道。
孙鸿晨在家里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牛肉、烤鱼、盐水鸭,还有一瓶红酒,都已经准备好了。夜幕降临,他坐在窗前,微风拂过,他感到清爽、舒服、自如和畅快,王柯今天在评审会上的表现鼓舞着他。孙鸿晨回忆起在华西医学院读大二的时候,学院为学生解刨课提供的活体动物的数量有限,王柯就把自己在绵竹县畜牧站工作的表哥介绍给了孙鸿晨。后来,这位表哥为孙鸿晨的班级提供了一批做实验的狗狗。
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还不见网课的身影,这让孙鸿晨有些着急。快十一点钟的时候,王柯终于回来了,他头发凌乱,情绪低落,眼睛里还带着泪水,整个人看起来好像苍老了许多,孙鸿晨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饿了吧,我去把菜再热一热。”孙鸿晨说。
王柯看着桌上的饭菜,却一点食欲都没有,只是不停地喝闷酒,不断地唉声叹气。
孙鸿晨实在憋不住了:“怎么了?你说出来吧。”
“我恨加拿大!恨这个世界!”王柯的眼泪止不住流出来,将一大杯酒一饮而尽。“评审委员会说我们的研究项目很好,但是,目前拿不到科研基金,让我们等。我等了那么多年,都是这个下场,没戏。”王柯痛哭起来。孙鸿晨明白,这次师兄又失望了。他开始思考,师兄的今天会不会是自己的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