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铁打的皇权,流水的相权;豪强或宗亲,朕选谁共治?(1 / 6)
张安世呈送上来的这份名单,自然和朝堂上空缺出来的那些官职有关。
巨细无遗,零零总总涉及二十余个官职和二十余个官员。
这些官员,有一些是刘贺听说过而且也见过,有一些只是听说过却没见过,还有一些是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
这些官职只涉及到了外朝,而没有涉及到中朝:张安世很有分寸,知道中朝官是天子亲授,所以没有随意置喙。
外朝官则不同,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实际上的百官之首,举荐外朝官是合情合理的。
按照惯例来说,刘贺这天子没有拒绝的理由。
但是,既然是变法行新政,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惯例呢?
刘贺对着光仔细地看了看奏书上的墨迹,发现已经完全干透了。
如此看来,张安世早已经将此名单拟定好了,只等着今日呈上来给自己“定夺”。
刘贺感到不悦,自然是觉得被“僭越”了。
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毕竟由“丞相”来举荐朝堂重臣是一种惯例。
毕竟,放眼整个大汉帝国百余年的历史,相权与君权仍然可以分庭抗礼。
与后世的帝国相比,大汉帝国的皇帝手中的权力要小得多,时时要受到帝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牵制。
在大汉肇建之始,太祖高皇帝虽然名为皇帝,但是更像共主,所以要将帝国大半土地分给异姓诸侯王。
因为异姓诸侯王在起兵反抗大秦的过程中,积攒并掌握着大量的军队,所以能与太祖高皇帝平起平坐。
太祖高皇帝末期,异姓诸侯王被逐一翦除,天子麾下的勋贵功臣集团和同姓诸侯王集团开始在权力结构中占据核心的位置。
一方面是太祖高皇帝希望他们能成为大宗的屏藩,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在翦除异姓诸侯王时立下了大功,占据失败者的权力。
深受太祖高皇帝信任的同姓诸侯和勋贵功臣集团也不负圣恩,在诸吕作乱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保住了刘氏的宗庙。
转眼到了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时期,帝国权力的分配情形再次发生了变化。
勋贵功臣集团因时间的流逝和皇帝的打压,要么归于平淡,要么身死族灭。
同姓诸侯王也因欲壑难填,发动七国之乱,多次收到打击,甚至不如寻常富家翁。
这两个曾经在大汉帝国呼风唤雨的权力集团,在于皇帝的交手中败下阵来,渐渐退出了大汉朝堂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