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皇帝大闹朝堂2:罢尚书署,行内阁制;票拟批红,君臣和谐!(1 / 4)
“至于尚书署,原本只是少府一衙署,却成了朝堂中枢,实在别扭……”
“所以尚书署也一同罢去,再另建一个衙署作为中朝核心和朝堂中枢。”
刘贺的这两句话,让那“嗡嗡”的议论声变成了“轰轰”的议论声。
百官公卿都再也顾不上朝议的礼仪了,与前后左右的同侪交头接耳,一时之间,殿中热闹非凡。
天子刚才说的那五六句话话,字不多,事却大。
中朝官和外朝官不能兼任,意味着会空出不少官职,自然有人会得到拔擢。
现在有的中朝官全部罢免,意味着只有中朝官官职的官员,就莫名其妙地丢了官。
裁撤尚书署,则意味着有新的衙署诞生,是福是祸却还不得而知。
这第二项新政影响的可就不是三五个人了,而是朝堂上大半的朝臣啊,议论的声音怎么可能不大呢?
刘贺看着议论纷纷的朝臣,没有出言阻止,这么大的事情,要给他们一点时间来接受。
半年之前,也就是刘贺未亲政之前,中朝官主要分成三类。
领尚书事自成一类,当时的领尚书事霍光总领朝政,代替天子行政,在尚书署、中朝和外朝有着最高决策权。
几类尚书又是一类,他们品秩低微,没有实权,只在霍光座下担其辅助,并不能参与到朝堂大政方针的制定。
其余的中朝官又是一类,他们的品秩差距很大,称号也五花八门。
六百石给事中、散骑郎,比千石的光禄大夫、谏议大夫,超过两千石的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其实都算是中朝官。
一个外朝官只有获得第三类的中朝加官,才意味得到了天子的重用,若无中朝加官,即使位列三公,也不过是摆设。
孝武皇帝初立中朝的时候,就是通过中朝加官来控制朝政,制衡丞相的。
紧跟孝武皇帝的外朝官,孝武皇帝就给他加中朝官,他才有资格参与朝堂议政。
若是孝武皇帝不喜的外朝官,孝武皇帝就不给他加中朝官,那么即使是丞相也无权过问朝政。
但是,孝昭皇帝继位之后,中朝官给得越来越多,三公九卿及列卿都获得了中朝加官,最终中朝和外朝就混淆在了一起。
原本,朝堂的权力可以细分为三:行政权、议政权和决策权。
按照孝武皇帝的本意:外朝官掌行政权,内朝官掌议政权,天子掌决策权。
可随着中朝官和外朝官身份上的重叠,就出现了巨大的隐瞒和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