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伍里镇的教书先生(1 / 4)
一个用黄土砌起的围墙院子,在院外有个孩子正被夫子罚站。
隔着墙听着里面的夫子领读的声音。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相远。”
……
私塾在漏巷里的杏花巷的尽头开设,来的学生不分漏巷和天街的高低贵贱之分,教书先生对待谁都一样,没有差别。
若是有人来找麻烦,觉得他教的不好,可以把孩子领回去。
听伍里镇里的人说过,这先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至于此人来历也无人关心,只是听说过是什么书院派下来的。
教书还真没话说,不要丝毫好处,只要来学习的,全都照收不误。
说起私塾为什么开设在杏花巷也无从查证了,因为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听伍里镇的老人讲,每六十年会来一个教书先生。
伍里镇的老瞎子倒是知道这个私塾先生还有半年就满一甲子。
因为没有人关心一个教书先生的去留,也没有人关心一个教书人的一生。
从伍里镇门头向里走半里路就是一个十字路口,向东走就是天街的三条小巷,向西就是漏巷,漏巷原本是叫漏巷街,但随着时间和一个文圣的影响,把漏巷街的街去掉只留了漏巷两字。
漏巷里还有几条小巷,破锣巷是在伍里镇的西北端,背靠大山,也是伍里镇的祖山,而天街的最东边也靠的是祖山相邻的小山,最北边有一条河流其根源不祥,但伍里镇祖祖辈辈都是靠这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水分两端,沿山而流最终汇于伍里镇门前的伍里河一直向南流去。
而漏巷里的杏花巷就在西边的一处山脚下,离伍里镇的元宝街有两里地左右,其中也要穿过一些农田,杏花巷也就是给去私塾的路起个名字而已,因为杏花巷就只有一座私塾,没有其他的人住在这里。
学生每次都会穿过这片农田,也见证这片农田的主人们的辛苦劳作,每一年景色都不一样,伍里镇的农人在田地里干活,其中也有是这群孩子们的父母,这些孩子们也见证着自己每一粒米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