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差人办报(1 / 3)
半个月后,湾仔,三板街,一间茶餐厅内。
邹怀文风尘仆仆,刚刚过海来到港岛,见到老板大方的替他点了饮料点心,出声汇报:“大老板,最新的三台造纸机已经进入工厂,经过技工可以调试可以投入使用。”
“新的一台印刷机也正在作业,造纸厂每天可以产纸一万两千刀,由于我们价格便宜,《星岛日报》已经全部用我们的纸。”
何定贤拿着服务员递来的柠檬水,吸了一口点头道:“《工商报》和《华商报》是不是已经搞定?”
“看你最近天天都往港岛区跑,应该不会浪费轮渡的票钱吧?”这些钱可都是公司出!
邹怀文也早在《星岛日报》辞职,专门负责东方纸业运营,生产销售一手抓,此时笑道:“《工商报》的合同已经敲定,《华商报》一直在谈,因为《华商报》同四海纸业的关系很好…就算我们的价格低,别人也不一定买。”
“算了,《华商报》一个月才卖多少份?一周也就发行一期,在港岛没什么销量,我看他迟早倒闭。”何定贤端着一份云吞面,拿着一双木筷,吸溜着大快朵颐。
邹怀文面前则是一份猪扒饭,一大块猪扒带着骨头,油滋滋的香气扑鼻。
“是,拿到《工商报》的合约之后,纸厂每个月利润就达到五万以上,市面上也总有些公司不看产品,只看人。”邹怀文其实也没把《华商报》放在心上,说完就补充道:“工厂多招了五个工人,让阿仔出面招的。”
“行,人还是阿杰管。”何定贤爽快点头,邹怀文继续说道:“我在《大公报》有点关系,想要拉拢《大公报》的单子,但是《大公报》的社长狮子大开口,要这个数。”
他举起一个手掌。
何定贤随口答应:“如果是五千就给他,如果是五万就给他一巴掌。”
邹怀文低下头表情悻悻,专心吃饭,《大公报》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一张中文报纸,发展历史是与革命史息息相关的……
最早是在津港创刊立报,靠着与当权军阀“袁大头”对喷火爆全国,一向以“敢言”著称。
而后,随着战乱《大公报》在上沪、汉口、港岛、桂林、川渝多个城市建立分社,报纸股权也几经转手,一度还沦落到受鬼子控制。
1926年9月,吴定昌、张继鸾、胡正之接办《大公报》,成立“新记大公报”公司,寓意为新的大公报。
这阶段的大公报奉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成为全国公信力最强的报纸,迎来了一段最辉煌的时期。
《大公报》不仅坚定抗日,作爱国宣传,还涌现出一大批“文化斗士”。
而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津版《大公报》已经改组为《进步报》,沪版大公报则继续发刊,港版则伴随溃兵而停刊,直到三年前才在内地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复刊,与《工商报》,《文汇报》一起组成中资背景左派文化阵线……
目前《大公报》还是全港排名前三的报纸,每期销售都达五千多份,不过报纸定位跟负责人是两个概念。
《大公报》大公无私,负责人却是要吃饭的呀……
东方纸业草创没有半年,确实缺少报业的大主顾光临,但是依靠价格优势的情况下,白报纸还是不愁销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