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战1(2 / 3)
“左右翼灵活机动,其他人3号地区会合。”我组织部分人员左右翼防御,其他尖兵交叉掩护有序后撤3号地区。
“3号地区”是我们出发前既定的方案,在这种山高林密的边境地区长期的拉锯战,双方都占不到对方一丝便宜。今天不是你偷袭我雷达站,明天就是我炸了你指挥所。长久下来双方的战斗损耗很大。硬刚、硬拼只能增加无谓的伤亡。
“团长”,
正在持枪还击掩护战友撤退之时,一同留下来掩护的尖兵拍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往后方撤退。此时在后方不远处,先行撤退的尖兵已经找好位置等待我们撤离。这是一种在交火状态中的小组撤离技术,保证火力持续性的同时,最大限度让小组安全撤离战场。
我们两人迅速往后方撤退,一边撤退一边大声喊:我们撤了,掩护!!
喊话的目的是明确告知正在执行交叉掩护的队友,我们撤离了,你掩护我们。这种沟通目的是避免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掩护自己的队友武器卡壳或者没子弹,导致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运动,这是相当危险的。
双方发射的子弹把丛林里密集的树叶打飞打散,各自队伍的大声喊话在山谷里回响。
枪一响就示弱后撤,这是对方占据了先机的情况下做的灵活变动。也是进入这片地区之前做的预案。假若硬刚不撤,就我们这十个人的力量,大概率是被对方包抄,落个玉碎的结局。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被对方发现,而是我方占据了主动先机的时候,必定打到他们哭爹喊娘为止。
转入到预定的3号地区,就是为了扭转这个情况,把被动变成主动,打到他们哭爹喊娘为止!
“3号地区”不是指地域上的实际地点或者特定的地方,“3号地区”指的是任何一个适合防守反击的地方、地点。只要这个地方适合打防守反击,这个地方就是“3号地区”。
人为制造“3号地区”,首先一个就是要把双方之间的距离拉开,然后依托有利地形进行反制。目的就是将风险降到最低,进而保全自己。
丛林不像平原地区一马平川,双方可以摆开架势斗狠干架。这些地区自然地理十分复杂,山高林密且坡陡谷狭。竹草遍布、道路稀少之外,忽如其来的浓雾大雨、纵横河溪,对于大兵团展开和机动非常不利。往往是双方成百上千名士兵捉迷藏式地在山上山下追逐厮杀,机动迂回,甚至迎面相遇。在这样的战斗中,往往要费尽力气才能打到对手,要歼灭一个敌人是很难的。
对于我们这种十人的尖兵小队,在丛林里反而有着机动灵活的优势。
挪移枪林弹雨间,尖兵边打边撤,渐渐撤出来约三、四里地。我回望眼一瞧:这估摸着是往被炸毁废弃的雷达站方向撤离。再急驻足一看,就是炮侦雷达站方向无疑了。时间紧迫,我拉着后面跟上来的两个尖兵,往雷达站点的侧翼跑。
这个雷达站点是最靠近前沿阵地的其中一个。当时选址就是看中这里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地貌特点——
炮侦站点建设在高耸的大石山中部凹陷的位置,外观形如虎口,周边植被繁茂,杂木和竹林交错。大型直射火炮进入不到高深林密的山脚或对面。普通迫击炮、火箭筒又因为射界、遮挡物等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有效攻击。最重要的是,这个位置不在争端白热化的地带,战略意义弱且没有士兵驻守的必要,连鸡肋的作用都不如。非常容易迷惑误导对方。在上面驻守士兵,就算被对方侦查发现,顶多就是一个瞭望哨之类的性质判定。那么打还是不打?
打,劳兵伤财。
不打,无关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