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年终分配(1 / 4)
一转眼,到了年终分配的时间。
老师们的分配结果,都要在网上公布。结果出来后,收入高低悬殊很大。
年终分配的钱,一般包含三项:基本工资,课时费,科研成果奖励。那些有课题,有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老师,即使课时不多,拿的钱也多;没课题,没项目,也没有发什么论文的老师,只能拿到课时积累的勤苦费。彼此相差几万,乃至十几万元的现象,每年都有。
收入低的老师,并不计较别人拿的多,毕竟这是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硬碰硬,没什么可说的。大家只关心,每年分配的制度,是不是合理。不合理就有老师提意见。当然,这也属于小矛盾,不会搞得很冲突。
中文系每年的年终分配,还算风平浪静。但系主任王向东的心里,却波澜起伏。
他是个博爱之人,愿意看到每一位老师,都有很高收入,都会绽放丰收的喜悦笑容。一旦发现有的老师,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拿的钱比别人少许多,心里便不舒坦,情不自禁就会把关注点放在“弱势群体”身上。
今年,他的目光盯上了米拉扬。
他知道米拉扬可能不缺钱。荣慧琳介绍她家里的境况之后,就知道这位女教师不会为钱发愁。但年终分配的名单一公布,即使家境丰厚的老师,分配收入落后于别人,至少在精神层面,你就会矮半截。
当然,也有一种议论,说那些分配收入少的老师,其实业务水平不高。
王向东不以为然。
他觉得高超的讲课艺术,也是一种水平。只可惜,讲课讲得再好,也没有一种机制会奖励他们。因为讲课艺术无法从数据上体现出来。缺少数据怎么奖励?王向东觉得,这是体制问题,并不说明这些老师没有水平。
在年终总结会上,王向东对老师们说:“从来就没有一种分配体制,是完美无缺的。当体制尚未完善的时候,怎么办?我还是希望老师们,在科研上要多多努力,搞一搞课题,发一些论文,使自己和中文系的科研水平,每年都有一个提升。”
但是,米拉扬一年的科研记录,基本上是空白。
米拉扬也不是没有科研成果。她读博的时候,有过一项与导师合作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许多博士都会沾导师的光,为此毕业后都有晋升职称的机会。米拉扬入职太湖大学不久,也凭借这个社科项目晋升为副教授。
但她的科研进程,似乎从晋升为副教授开始,一直停滞不前。这就让王向东有些着急和担心。他觉得,应当找米拉扬好好谈一谈这个问题。
∽∽∽
这一天在教学楼走廊,王向东遇到刚刚下课的米拉扬。
王向东说:“米老师,你着急回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