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桑园旧友(3 / 5)
走到坡顶,眼前豁然开朗。俯瞰去,坡下满是桑树,桑树林背后的山坳里有十来间青瓦屋顶,缕缕炊烟在夕阳中异常动人。
当他们走进村子时,天已经黑了。农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半人家都熄了灯。林大叔领着二人绕过几间房子,只见前面大树下的院子里还亮着灯。刚推开院前的柴扉,堂屋门就开了,闪出一个身影,几步跑上前来,欢喜地说道:“爹回来啦!”
小明和小义定睛看去,那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梳着双髻,白衫绿裙,眉毛弯弯的,笑起来眼睛也弯弯的。女孩儿见林大叔身后还跟着两个陌生的孩子,止住脚步,好奇地盯着他们瞧。
林大叔一面招呼小明和小义,一面对女孩儿道:“春喜啊,这两个孩子是我在县城救下的,来,进屋说。”
到堂屋里卸下担子,林大叔坐下歇了口气,还未说话,一中年妇人从后厨打帘子出来,边说道:“怎么去了这几天才回来。”话音未落,便瞅见了立在屋中,手足无措的两个小男孩儿。妇人愣了一下,问道:“老头子,这是谁家的孩子?”
林大叔笑了笑,说道:“唉,这事儿没得机会和你商量。我前两天在县城和老刘吃饭,看见这两个娃娃被牛三那个泼皮欺负,就把他们给救下来了。一问,两个都没了父母,无处可去,我想着咱们家还算宽裕,也不怕多添些人口,就带回来了。”
妇人上下打量了两个孩子一番,对林大叔道:“你和那老刘就是臭味相投,两个都没本事还尽管闲事。他一个光棍穷得叮当响,这下好吧,事情都得你给揽下了。”
“我这不是想和你商量来着么。”
“算啦。咱们家也不缺这点粮食。”妇人道,“春喜,带他们去后面洗洗,锅里有粥。”
女孩子答应了,上前把小明和小义一手拉起一个,带进厨房,打了盆水。小明有些不好意思,从春喜手中接过手巾,小声道:“姐姐,我自己来。”小义在旁偷偷一笑,对春喜拜了拜,说道:“谢谢姐姐。”
春喜被他俩的样子逗乐了,笑眯眯问道:“你们是兄弟?”
小明摇头。小义却道:“我们是结义的兄弟。”
“什么叫结义呀?”春喜越发觉得有趣了。
“结义就是,就是……”小义抓了抓头发,眼珠骨碌碌的转,嘿嘿一笑说道:“就是一起遇到坏人,一起逃走,一起玩儿,什么都一起的兄弟。”
春喜听了,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拿起手巾帮小义把头发上的水珠擦去,让两人在灶旁的小凳上坐下,盛了两碗粥,加了些咸菜豆干,塞给他们。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微笑道:“我叫林春喜,这里是桑园村。听我爹说,这年头外头挺乱的,坏人多。你们就安心住在我家吧。不过,一定要听我的话,可不能捣乱哦。”小明和小义鼓着腮帮点头不迭。
从此有了栖身之所。林大叔一家早先是从外地搬来的,夫妻俩三十多岁时才有了一个女儿,如今春喜年方十四,乖巧懂事,小小年纪就能织得一手好布补贴家用。林大叔夫妇做得好茶点,时常拿到金谷县城贩卖,收入比一般农家要丰厚些。林家乐善好施,是远近村庄里人人称道的好人家。
在桑园村安家后,兄弟俩有了干净衣服穿,肚皮也有了保障。春喜很喜欢这两个小家伙,一个安静一个调皮,但干起活来两个都不马虎,一大早就起来帮忙扫院子,喂鸡,到菜地里浇水施肥。很快,村子里的人都认识了他们,就连一向清静孤僻的老学究都对他们另眼相看。
这老学究姓黄,快七十了,单身一人,据说早年曾中过秀才,后来屡试不第,心灰意冷,搬到偏僻的小村里了此余生。年老体弱,种了一方蔬菜自用,粮食常靠乡亲接济。老先生平日极少与人来往,可村里就这么一个识字的人,大家都挺尊重他,见面皆呼“先生”。
大约是因为兄弟俩常常去看望他,加之天资聪明,能够识字,尤其是小明,竟然已读过不少诗书,令老先生叹为观止。所以,见到他们时黄先生总是特别高兴,两人也亲切地称他“爷爷”。
转眼冬去春来。
一日,林大叔身体不适,在家修养。中午阳光甚好,春喜坐在院子里做针线,小明和小义在屋旁的菜地里捉虫子喂鸡,只见黄老先生住着藤杖,慢悠悠地向春喜家走来。兄弟俩一眼望见了,忙从菜地里跑出来,围着黄先生,“爷爷”长“爷爷”短地问个不停,春喜也放下手中的活计,笑着问老学究:“先生来有什么事吗?”
黄先生作礼道:“请问令尊今日是否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