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留学生牛顿眼中的大明(2 / 4)
牛顿大惊:“什么?在大明最便宜的茶叶只要几便士一磅?那你还好意思在伦敦卖八先令?”
莫顿船长两手一摊:“我两年的航行时间、补给、风险不要钱?才涨价三十倍已经很良心了,完全是看在上帝的面子上。”
两人扯了几句茶叶和茶具,很快又把话题拉回行刑上。牛顿坐到了二楼,视野也就更全面了,他终于看清了面前那个刑具的全貌,不由啧啧称奇。
“那些明国人不是说首恶被判了腰斩么?怎么会需要如此巨大的刑具来行刑?这看上去像是一种依靠自身重力的滑轮铡刀?您原先见过么?”牛顿很快就分析出了那刑具的原理,不愧是未来的力学大师。
莫顿船长耸耸肩:“我七年前也没见过,问问那卖茶的吧——说起来,你要是真打算来大明游历、留学的,就该好好学习汉语,老是指望我翻译怎么行。”
“我有好好学!船上这九个月我已经认了几千个汉字了!也能翻译其意思!我现在只是还没掌握口语发音!”事关学霸的尊严,牛顿立刻指出了对方恶意揣测的不合理之处。
古代朝鲜人、扶桑人学汉语都是这样的,先学认字和纸面笔译,然后才是口译。因为文字有字典可以借助,而口语却没有留声机可用,没法储存标准发音。
这种情况尤以宋神宗、哲宗时最严重,一堆堆扶桑僧侣商人跑来中土,就算会汉音也假装不会,然后恭恭敬敬送礼磕头求学,找苏东坡笔谈。
苏东坡被对方的学习诚意所感,不疑有诈,就写小纸条回复。谁知那些卑鄙的扶桑人转头就送回扶桑拓印凋版。哪怕只是一句“吃了么”,都要表起来作为镇寺之宝。
今时今日,牛顿学汉语的艰辛,也跟那些卑鄙的扶桑人差不多吧。
莫顿船长倒是没闲心再敲打牛顿的汉语学习水平,他用汉语跟茶博士打听了一番后,就又来牛顿这儿现学现卖:
“听说了,这种刑具就是这两年刚发明的,据说是摄政王亲自吩咐科学院,搞一个仁慈省力一点的处斩工具,给刑部使用,以取代传统的凌迟、腰斩和斩首。
这种断头台用滑轮把沉重的刀刃卷扬起来,靠重力直接斩断,就不需要依赖刽子手的经验了——
据说,是因为大明如今善政治理,远过往昔,每年处刑的犯人数量大减,各地都没法维持刽子手的手艺了,老一辈刽子手年老不干后,新一辈的手艺青黄不接,只好用断头台。”
原来,这一行英国老看到的刑具,正是原本一百二十年后才会诞生的断头台。而且朱树人让人造的断头台,是一步到位的,没有走弯路——
历史上路易十六一开始发明的断头台,刀刃是平的,很容易卡住,一次性彻底斩首的可靠性不高。最后在法国大歌命过程中,经常一次性砍不断,才想到改良成斜刃。
如此一来,沉重的刀体砸下来时,可以增加压强,从一侧往另一侧逐次拉过去,把颈椎切断,甚至还可以用来腰斩。
在大明这边,朱树人治国这些年,死刑逐年下降,当然也是一项了不得的德政,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毕竟按照唐朝人的实录说法,李世民当初标榜自己“贞观之治”,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贞观年间,死刑最少的一年,全国只砍了三十几个人”。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也是读过史书的,这些年也没少拿这个指标歌功颂德。此次断头台一出,更是当成“因为死刑太少,导致刽子手手艺生疏青黄不接”的铁证,大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