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八节 胜之有因(1 / 2)
看着无数双疑虑的眼睛,朱元璋终于开口,对大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
当汉军败局已定、全军溃逃之时,如果我军一味穷追猛打,非把他们彻底干掉不可,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狗急了也会跳墙,何况还是有血性的男儿?如果真的被逼到那种境地,那他们必定会拼死一搏。这样一来,即使我们能取胜,也必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现在,逃回到武昌的敌军士气萎靡不振,斗志全无。在这种氛围之下,我们再出动大军征讨,定可击溃其心理防线;既可拿下城池,又能大大减少我方不必要的伤亡,何乐而不为?
这段分析充分反映出朱元璋深得兵法之精要,在敌人溃不成军、彻底的胜利近在眼前之际,他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敌我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真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被派去进攻武昌的军队进展顺利;最终,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被迫献城投降,大汉政权至此灭亡。
也许,不少读者开始暗自纳闷了。从起兵开始,为什么朱元璋总是胜多败少,即使敌众我寡,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也往往能化险为夷,以弱胜强呢?
早的不说,单单是渡江以后,先是太平、集庆之战,后是与陈友谅的龙江、鄱阳湖两场恶战莫不如是。
即使在影视作品中,再蹩脚的编剧也不会犯这种一边倒的错误。而真实的历史竟然就是这般演绎的,这实在是令人不得不掩卷深思。
我们能不能找找他治军理政的一些细节?或许原因就在那里面。
早在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取太平时,发生了一件并不引人注意的小事。
将士们进城后,纷纷摩拳擦掌。对于用命拼杀得来的一座城池,不加以充分利用,美美地发上一笔横财,也太对不起自己了。正当好好抢上一把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满城都贴着一份榜文《戒戢军士榜》。
啥玩意?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看。什么?不能抢夺财物、掳掠妇女、杀害百姓?
“老子一直就这么干的,兄弟部队也都一样,我抢就抢了,又能拿我怎么办?”一个老兵嘟囔着。
“杀无赦!”一旁的士兵念着榜文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