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 挺身而出(2 / 2)
这下问题就来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幅员广阔,但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宁愿国土越小越好了,最好一两天能走上一圈。可偏偏是个大帝国,从京城到各省府县一往一返,有的要走成千上万里路,没有飞机火车,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快船快马,至少得走上三四个月,这差事还办不办嘛?
最惨的是,这时已是岁末,户部缺了个别地方的数目,怎么汇总全国一年财政,又咋向老朱交代,他老人家可不是好惹的。
因此,不管是地方官和户部官员都深深为之苦恼。世上无难事,办法总是可以想得出来的,盖上朱印的空白账本就此横空出世。
这么一来,我们总算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官员,包括相当部分好官清官都牵涉其中了。当然,也包括郑士利的哥哥湖广按察司佥事(地方司法官员郑士元。也正因如此,他对该案特别关注,也较为了解。
郑士元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此前,还在中央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就不惜冒犯龙颜,坚持处死屡教不改的皇亲。为此,曾被打入死牢。洪武帝醒悟后,不仅将他释放,还倍加嘉奖。
郑士利了解自己的哥哥,也熟悉他哥哥所在圈子的处事方式。他明白这是个大冤案,故而不惜冒死上书。
奇怪的是,事情既然那么明了,朝廷上下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官员吭一句呢?尤其是那些一向直言不讳的御史,这不太正常啊。其实,这只是一个权宜之策,只是为了办公的便利,合情而不合法。文书往来,例行公事,就这么办吧,上上下下也都了解。
可惜,他朱元璋不知道,这下就闹大了。
老虎正发威,谁敢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说明实情?尤其各有关官员还背有知情不报的罪名,不处罚,你就赶紧偷着乐去吧。
所以,最后还是一名老百姓登台亮相,出来道出真相。这些地方官员没有按正常程序办事,错是铁定的,但不至于掉脑袋。
那么,郑士利的一纸上书是否真的能从刀下救出一众地方大员呢?
事情已经明明白白,从常理来看,既然弄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也就应该改变原来的判罚,按错量刑了。
可是,正如大家所了解到的,案情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砍头的砍头,充军的在被打完棍子后也发配边疆。
勇敢的郑士利也被赶到了监狱。他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很关心吧,还好只是被罚做苦役,算是保住了一条命。他虽有维护兄长的嫌疑,但事情的来龙去脉尽皆道明,内中原委也说得在情在理。事情是怎样的,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事如果发生在一位昏庸的君主身上,也许大家不会感到奇怪。但一向精明的洪武帝,怎么在这个时候似乎也有点糊涂了?
正在大家摸不着北的时候,一件更大的经济案爆发了,也仅仅发生在几年之后,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