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三节 朱元璋的无助(1 / 2)
就在朱棣大获全胜两个月之后,十年前的胡惟庸案竟然死灰复燃,开国丞相李善长等一批公侯也被列入胡党而遭到杀戮。
洪武二十六年(1393,即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后的第二年,另一个大案“蓝玉案”又起。至此,功勋宿将几乎被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藩王却兵马渐强,军权日重。在北方诸藩中,尤以晋王和燕王地位最为重要,而相互间的明争暗斗也更为激烈。
也许,诸王间的相互制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保持王朝内部的权力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时变数再起。
相信大家还有印象,洪武二十八年(1395,太祖皇帝的二子秦王去世;三年后,三子晋王也病死了。
而四皇子朱棣却成了当时最年长的藩王,已隐隐有一王独大之势。这对年幼文弱的皇储朱允炆来讲,无疑是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可处在人生最后几个月的朱元璋已经回天乏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咽了。
弥留之际,他把朱允炆和驸马梅殷召来,说出了他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的一句话:“燕王不可不防!”
这时,他当然明白,虎已养成,虎笼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却已逐渐打开。
现在,他已无力去解决这一切,所以要女婿梅殷代劳。把遗诏交给梅殷后,他用尽全身的力气说:“谁敢违抗旨意,你代朕讨伐!”
开什么国际玩笑?梅殷也只是个公主的丈夫,手无兵权。让他凭着亲戚关系和藩王套个近乎,可以;要他拿着遗诏去讨伐拥兵自重的强藩,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喽!
由此可见,一向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到最后是何等无助!
不过,这个世界上更无助的应该要算朱允炆了。爷爷这把保护伞已然不在,现在他只能靠自己了。
既然是刺,那总得拔掉。
因此,在登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连废五王。
燕王默默地看着建文帝那把已经出鞘的尚方宝剑,心里明白他们之间迟早得用刀剑对话。那时,他手上这点兵马在战场之上打个水漂就没了。
怎么办?那就招吧。
但这谈何容易?朝廷正密切关注各藩国的动向,眼线遍布天下,正愁抓不住把柄。招兵无异于授人以柄、自投罗网!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吧,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