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七节 宁王善谋(2 / 2)
朱棣都够狡猾的了,但在计谋上还得逊宁王一筹。那么,前者在这么敏感的时间节点来到大宁,明眼的人都能看出他的意图,宁王朱权会看不出而不作防备?这显然是有悖于常理的。
因此,唯一的解释是,宁王在朝廷和燕王这两者之间做出了选择。可是,为什么古籍记载的是他被燕王所挟持的呢?我想,这就是他工于心计的地方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宁王朱权选择站在燕王一边,而且燕王真的取得皇位,那他至少是个有功之人。即使如此,他也不愿背上犯上作乱的骂名。因此,他一直在暗中操纵,不愿抛头露面,甚至不惜自毁形象,示弱世人,扮演了被挟持的角色。
那万一燕王输了这一场皇位之争呢?他于朝廷来讲,只是个在威逼之下无奈就范的受害者,处境也不会比当时抗旨不遵的时候坏太多。
你看,宁王朱权永远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在极端复杂的形势下仍然能做到游刃有余。
朝廷让他回京,他并不轻举妄动,既不交出军队的指挥权而陷于被动,也不像燕王那样公然造反,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燕王,但又能巧妙地躲开了谋逆的罪名;他选择了燕王,但同时又已为自己准备了万一燕王失败的退路。
可以说,宁王朱权的每一步,都如对弈棋局一般,三思而后行,几乎做到滴水不漏。
所以,《明史·宁王权传》对此留下了看似前后矛盾的记录。
先是记载宁王受挟持至北平,后面接着写“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锻。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这段史料的意思是,宁王朱权后来不断为燕王筹划,故而燕王才表态,事成后各取天下一半。
如果宁王十几万军队被燕王骗走了,自己也被绑在造反的战车上,英名一世反过来却被朱棣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他后来还会心甘情愿地为燕王殚精竭力地出谋划策么?
也许,《明史》的作者也明白其中原委,只是苦于没有足够的史料,因此才将相互矛盾的内容都载于其中。
由此不难推测,朱权被燕王朱棣胁迫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宁王自己故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以掩人耳目。
不管怎么说,大宁一行,燕王可谓满载而归。原本他最大的问题是没兵,现在兵已不再成为问题。难怪史籍评曰,“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解决了兵马问题,得回援北平了。
北平那边的形势怎样了呢?
可以说,万分危急,但有惊无险。
李景隆率着五十万大军一个劲地猛攻仅有一万守卒的北平,却始终无法拿下。一个多月过去了,北平城依然岿然不动。当然,险情也是有的,只是不断被化解了。
不过,曹国公李景隆也不着急,顺势来个“围点打援”。心想,你朱棣总得回来救援北平吧,那正好在附近进行伏击,活捉了朱棣,北平自然不攻而下,大功告成。
但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