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节 胜利大逃亡(1 / 2)
关于这个方面,我们或许可以从两人一夜长谈之后的情况中找到一些线索。
据《明史·胡濙传》记载,胡濙凌晨汇报完出来之后,永乐帝“至是疑始释”。也就是说,他听完后,终于可以释怀了。
从入主南京到现在已二十余年,在此期间,永乐帝朱棣想尽各种办法想要找出建文帝的下落。他如此艰苦才把江山打下来,当然不允许这个巨大威胁的存在。
而越是到晚年,就越是不能释怀,他不能重蹈其父的覆辙,将烫手的芋头扔给继任的子孙;他必须在有生之年找到建文帝,以绝后患。
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胡濙的紧急奏闻一定与建文帝的下落有关,并且能让朱棣从此放下这块心头大石。
或许建文帝已死在逃亡的途中;或许胡濙真的找到了建文帝,并得到了后者的某种承诺。解铃还须系铃人,至此朱棣才可能最终彻底解开了心结。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要对此作出论断,还需要找到更多的论据。在我们史学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求下,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就能对此作出确切的答复。
不过,如果这个猜测属实,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个月之后朱棣下诏全部赦免建文旧臣。
既然建文帝的威胁已不复存在,也就没必要再追究了。
又仅仅过了几个月,到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永乐皇帝竟然驾崩了。
这事儿说来就有意思了。二十余年苦苦追寻建文帝的那根紧绷着的神经一下子松懈,平素身体就不好的朱棣觉得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人也就这样走了。
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有葬身火海,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他是如何逃离虎口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旦他真的逃出皇宫,活动转入地下,自然无人得知,正史当然也不会有相关记载。
所以,有关他此后潜伏生涯的内容都出自民间的传说和野史的记录。
也正因如此,为了保存建文帝的相关材料,给后人提供一些线索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明清两代的史学家不惜大胆使用二手史料,乃至民间传闻。
其中,清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综合多家之说,自成书中一卷《建文逊国》。不过,其中的某些细节写得神乎其神,让人难以置信。这应该是该书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言所致,我们在阅读时应多加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