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四节 厚往薄来(1 / 2)
当时,在与当地的统治者会谈之前,郑和都会先宣读圣谕,并建议他们入朝觐见。不少国家也顺水推舟,派使者坐上明朝豪华的顺风船,随船队来华,进京入贡。
这本是国家间的政治往来,但永乐帝同时给予的优惠政策更吸引了众多来自异国的目光。
他继承了明太祖“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对入京进贡的使团给予优厚的赏赐;对随使团来华贸易的各国商队皆免征关税,并公款招待。
这样的政策诱惑力太大了,很少有商人能对之产生足够的抵抗力。
因此,这时期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个小国的访华使团往往达到好几百人之多,而且常常一年入贡多次,以至于后来朝廷不得不限制其朝贡的规模。
这不等于限制贸易规模吗?还有人怕生意做大的?
显然,这不是正常的经济活动,朝贡贸易给明朝政府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那么,明朝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到底原因何在?
《明史·郑和传》中写着两个原因。
其一,永乐帝怀疑建文帝逃到海外,为了追查他的下落,故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不过,这一定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如果真要到茫茫海外查寻,最好的办法是暗地里秘密地找,就像前面所说的胡濙那样。
如此大张旗鼓地扬帆出海,无异于给建文帝通风报信。
而且,如果真出于这个目的,郑和也不用终永乐一朝持续不断地下西洋。随着朱棣皇位的日渐巩固,建文帝的威胁也在日益减小,根本用不着如此大费周折。
我们再来看看该书所述的第二个原因:永乐皇帝欲向西洋各国展示我国的军事力量,让他们了解我们国力的强盛。
如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朝廷要费这么大的劲组建超级舰队远赴大洋彼岸。
可是,当他们淋漓尽致地在各国面前威武地一秀风采之后,似乎仍然意犹未尽,西洋一下就是七次,先后二十几年无怨无悔地在狂涛恶浪中来回往返,在这背后是否还藏有深意呢?
在我看来,永乐皇帝还有更深一层的政治目的。
在中国古代强盛的封建王朝,帝王往往皆有天朝上国的观念,都希望在自己的励精图治之下出现“威德遐被,四方宾服”的盛世局面,朱棣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他不断派遣郑和到海外去,不仅展示了实力,还招徕朝贡。
实事上,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各国纷纷遣使来华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