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四节 厚往薄来(2 / 2)
其中,永乐十一年(1413达到了最高峰,当年共有包括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与麻林在内的十八个国家的使节进京入贡。
故而,《明史》亦赞:永乐时期,友好通使地区“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古代的君主往往都是自我中心论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这不止体现在内政上,外交也同样如是。
在他们的眼中,几乎所有的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藩属国,都把它们当作子民之国。
因此,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永乐帝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这样的天下观。
郑和给各国所带去的诏书中,除了关于朝贡的内容之外,还常常劝导各安本分,不要恃强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这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也确实付诸行动。
当西洋海域出现海盗时,郑和的船队义无反顾,也责无旁贷,以维护海道安全为己任。
当有国家出现佞臣作乱时,郑和的军队必定把他们绳之以法。
永乐十一年(1413,郑和再次远航。返程途中,在得知苏门答腊的贵族苏斡刺起兵叛乱、国王宰奴里阿比丁无力平定的情况后,他立刻出动兵力,生擒苏斡刺,还苏门答腊人民一方安宁的天地。
当国家之间出现以强凌弱的现象时,永乐皇帝也同样毅然站出来主持公道。
例如,占城常常受邻国安南的欺凌,甚至部分国土也被后者占领。在明朝政府积极的斡旋和有力的干预之下,占城国土最终破镜重圆,正义得到伸张。
明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军,但它并没有借此入侵他国、掠夺财富,而是勇担国际责任,和众多国家一起守护世界的和平。
这让我们看到了咱们中华民族那阔大的胸襟。她的强大,留给自己的是一份责任和担当,而带给世界的是更多一分的安宁与稳定!
和平鸽传递了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愿望,而她亦需要世界各地人民代代坚持不懈地保卫与呵护。
朱棣正是在继承了他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睦邻友好的遗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动国际区域性的和平交往,这才有了当时令人称颂的盛世外交。
永乐皇帝确实是一位气魄宏大的君主,这在《永乐大典》的编撰和郑和七下西洋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而其后完成的一件大事则更能反映他非凡的魄力,这不仅在当时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就是现在,我们也能从中受益。
这件事,他父亲筹划了一辈子,也困扰了一辈子,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这到底是什么事儿呢?英明神武的明太祖尚且为之饱受困扰,朱棣又是怎样完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