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三节 兵端再起(1 / 2)
突然,鞑靼的士兵们马鞭一挥,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货车冲了过去。这几个明朝兵卒哪会想到还有人胆敢劫掠皇车,都吓得纷纷弃车而逃。
蒙古人一见得手,立即上前。俗话说,拿到手上的才是自己的,先拿为快。不过,战场之上,即使是揣在自己怀里的东西也说不准。
果然,他们围在车旁还没来得及拿,河曲伏兵四起,杀声此起彼伏。
钱财乃身外之物,还是逃命要紧,这时逃起来肯定比来时要快。可还没跑出多远,随着一声长嘶,马匹一字立起,他们死命拉着缰绳,硬生生地停了下来。
原来,他们发现后路也被堵住了。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情况之下,已经容不得他们细想,纷纷夺路渡河,不少马匹陷入泥淖之中,受俘者数十人。
显然,他们中了圈套。
原来,为了摆脱追兵,朱棣命一队人马埋伏在河曲沿岸的草丛中,再派几个士兵故意慢条斯理地推着大车,最后他自己率领一千多名精兵殿后,以断其退路。
经过这么一折腾,吃了亏的蒙古人再也不敢死缠烂打了。
不过,不少人很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本雅失里在斡难河惨败之后,鞑靼军队为什么沿途还一再纠缠呢?
原因在于,他们看准明朝几十万大军当时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往返于大漠腹地,补给必然难以保障。
在战场上,庞大的集团军固然更有胜算,但其在荒漠上行军的这四五个月的吃饭问题肯定能让人挠破脑袋。
其实,此时明军粮食短缺的问题已经出现,以至于皇帝本人也不得不出面协调军内粮食的接济问题,以稳定军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鲁台是颇有几分战略眼光的。可惜的是,他的军队太不经打了。
明军缓过了一口气,最终在进入明朝的地界后,在每个储粮站点用早已准备好的粮食供应全军。直到当年的七月,大军才顺利回朝。
这一场仗打完了之后,北部的边防压力大大缓解。
鞑靼的阿鲁台遣使进贡驼马,表示臣服,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被朱棣赐封为和宁王;而瓦剌部的马哈木等三位首领早在几年前已接受封王,并与明朝和平相处。
形势可谓一片大好,久违的和平是不是将指日可待了呢?
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朱棣带着自己最喜欢的孙子朱瞻基,再次率军五十万北出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