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三节 夺嫡之争(1 / 2)
确实,当时关于储君的选择无疑是个两难的问题。所以,朱棣考虑来考虑去,仍然拿不出个结果来。
然而,这又是一件最最要紧的事,马虎不得。
于是,他暗地里和身边的近臣商量。朝中的文臣大多支持朱高炽,理由很简单,自古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再者,后者品性仁厚,符合儒家择人的标准。
其中,解缙的话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他说:“皇长子仁厚孝顺,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这些话朱棣听得多了去了,没有做声。
解缙观颜察色,接着又说:“陛下,皇长孙人见人爱,特别优秀啊!”
一句话勾起了朱棣的心头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不仅乖巧,而且文武双全,既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又是才华横溢的才子,特别特别讨朱棣的喜欢。
最终,明成祖下定了决心。
永乐二年(144四月,朱高炽被正式册立为太子,终于尘埃落定了。真的尘埃落定了吗?
其实,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最先拉动大家神经的是一代才子解缙的过早陨落。他先被贬官交阯(今越南,后被打入大牢,含冤而死。难道这也与太子有关?
答案是肯定。
当年册封太子时,朱高煦也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既然受封,朱高煦就应到封地云南去。
可是,他就不去,赖在京城不走。朱棣多严厉的君主啊,能任由他乱来吗?
奇怪的是,在这件事情上,朱棣就好像换了个人一样,总顺着他。不仅让他在京师一呆就是好些年,而且对他的无理索求总是千依百顺。
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会想了,太子是立,能不能保得住却也是个问题。
性情耿直的解缙看不下去了,劝朱棣不要不断满足汉王的无理要求,否则会助长他夺嫡的歪风杂念。
哪想到,朱棣在这件事上根本容不得别人说上半句,勃然大怒,痛骂解缙离间他们父子关系。不久之后,解缙被赶出了朝廷,贬官交阯。
莫名其妙吧,朱高煦就像是他父亲的克星,朱棣在他的问题上往往毫无办法。
此后解缙厄运的到来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把帝国里当时最具权势的爷俩都得罪了,命还能长到哪去?
顺带提一下,他被逮捕的罪名是私通太子。这当然是被朱高煦构陷的,但亦百口难辩,为什么呢?
永乐八年(141,他进京述职。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时候朱棣正亲征蒙古呢,太子在南京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