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五节 今儿新鲜事情多(1 / 2)
正当我们还在纳闷的时候,宫里又出新鲜事儿了。
这时,一位刚被任命为宫廷教师的士大夫正出现在深宫之中。应该说,这也不算什么稀奇事,到皇宫中传授皇帝儒学精华的大有人在,古已有之。
不过,这名教师的学生不止是一位,而是好几个;并且,这些学生当中,也没有皇帝的身影。
那一定是皇子皇孙了,皇家的教育当然也不能马虎。
奇怪的是,这个答案也不正确。那么,这些学生都是些什么人呢?
宦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是不是打错字了?
在他们朱家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宦官就仅仅是个仆人,只适合斟茶递水,绝对不能让他们染指政事,就更不可能还让之读书写字了。
为了防微杜渐,朱元璋还专门把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竖在宫中,以儆效尤。
奇就奇在,到了宣德年间,还真的聘请学识渊博的官员专门教这些宦官念书识字了。
当然,大家肯定明白,此举一定不是为了扫除宫廷文盲。那么,这位青年天子到底意欲何为?
相信大家很容易想到,这一定与朱瞻基他自己的“作业”有关。问题是,他每日所要做就是用红笔批示奏章,即“批红”,该不会把这最重要的一环交给宦官来完成吧?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
当然,前面说过,大部分奏章都早已由内阁大学士拟写了关于如何处理的建议草稿,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代替皇帝用红笔将草稿一字不漏抄在奏章上而已。既然要宦官抄写,那么先让教师教他们读书练字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难道皇帝就不担心这些太监会在奏折上按照自己的意思对“票拟”的内容进行改动吗?
别急,你能想到的,宣德皇帝及其幕僚早就考虑到了,并且做了相关的规定。
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点是,内阁在上交处理草案时,已经预留了“票拟”底稿;“批红”完成后,如果和“票拟”的内容不一样,内阁有权将它退回御前并要求重新审批。
如此一来,司礼监想要在这个制度方面上下其手还是比较困难的。
至此,在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的基础上,经过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完善,一种新的决策方式产生了。这时的决策方式已从明太祖时期的朝纲独揽过渡到了“内阁票拟、司礼监代为批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