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书评(二)(2 / 2)
这种情况的发生原理很简单,人的想象是具有局限性的,你不会思考你不知道的事,遇到难解决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就去干点其他不相关的事吧,你知道的多了,你的联想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我称这是创见性思维。
在制作原型的文化当中,各种想法都会被拿来测试一番。通往最终解决方案的路上充斥着大量的想法,建立原型的目的就是获得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改进或摒弃已有的想法。通过建立原型,我们可以很好的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从而获得意见反馈。当我们采用实物原型时,要考虑成本,最好不要过于高昂,“实体模型”这个词通常指代初阶段的廉价模型,我认为“垃圾模型”这个词更贴切地描述一个理想的早期原型。
(哎呀,这一段作家又开始秀优越了,你说点大家都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不好吗,整一大堆“专业名词”,显得你有文化是吧?好,我承认你牛p,谁让你学历比我高呢,大佬放的屁那都是香的。
我解这段,真没太看懂,他可能是说有问题,集思广益,好的可取坏的不要,团队要会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注意成本,就是把这事办了对你值不值!投入和回报,权衡性价比。
还有三思而后行,多考虑一点你的方法吧,你解决问题的思维是正确的,可你的方法缺少根据。
该你了
你下次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花太多时间思前想后,尽管放手去做。用你的第一个想法快速的建立模型(即一种“垃圾模型”,然后看看自己从中学会什么,有哪些感悟。如果你足够勇敢,不妨把自己的原型展现给他人,听听他们的想法。
(有点打脸啊,刚刚我才说三思而后行,现在人家告诉我们不要怂,想到你就去干,其实,作家说到点子上了,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你口若悬河,纸上谈兵,说谁不会啊?干啊!
在设计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的设计项目当中,制作原型是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咨询公司ldeo也拥有同样的文化。我在斯坦福和ideo见过数以千计的原型案例,绝大多数都很实用,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原型的典型。在我的“转化设计”课上,一个三人小组对如何改善斯坦福医院急诊室的候诊体验产生了兴趣。三位同学尤其好奇医院对候诊病人的管理方法,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参观急诊室并对病人进行采访的计划。不幸的是,在他们出发前一天,院方因病人隐私撤销了参观许可。
…………
(这里是相关事例说明,好长一大段呢,不说是因为我想你们好奇,自己提起去读书的兴趣,等你们自己去看过之后,回过头来还是觉得我写书评带着阅读观感更佳。
以后可以这么玩啊,粉丝留言推书给我看,古今中外名著,我都可以的,以我个人浅薄的见识,毒舌吐槽做些书评,站内网文你们就放过我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