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边境(1 / 1)
蔡国边境,淮水夹杂着凌冽的寒风,从西往东滚滚而下,声势浩荡。在水流声的掩盖下,数百艘战船湮没在冰冷的雾气之中,默默逆风而上。
吴王阖闾站在船头,满身披挂,看着船前进的方向,不怒自威。
伍子胥、伯嚭、太子终累,王子夫差立在周围,四下无声。
吴王的胞弟夫概在前面一艘战船打头阵,这一刻吴王阖闾等待的太久了。吴国的三万水陆之师也等待的太久了。所有人的情绪仿佛在爆炸点的前一秒,这一秒非常漫长,像数年来无数个白天黑夜累加在一起那么长,所有人都在屏息凝气等待,等待第一声战鼓,等待第一道军令。
这一刻,站在吴王身后的大将军孙武内心并不轻松,他知道这等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下一秒将刀箭蔽日,河水染红。意味着他隐居罗浮山时所写的《孙子兵法》是纸上谈兵,还是战无不胜。
但他看上去毫无波澜,和船侧激荡的流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淮水之上,楚国令尹子常一向瞧不上蔡昭侯,在楚国时,就敲诈过蔡昭侯随身玉佩,并留下蔡昭侯的长子作为蔡国在楚国的人质。这次借着进攻蔡国,他准备再好好羞辱一番蔡昭侯,再夺取几块美玉,抢走几匹宝马。
然而他不知道这次真正要面对的不是蔡昭侯,而是厉兵秣马十余年的吴王阖闾,兵圣孙武,和有着杀父之仇的伍子胥。
在他得意洋洋准备生擒蔡昭侯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也是他命运重要的转折点,如烈火烹油之时突坠冰点,从王公贵族之子沦为丧家之犬,最后走投无路,自我了结于异国他乡。
如果他知道后来发生的这些,他一定会听左司马沈尹戍的话,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历史滚滚向前,和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变化都在一念之间,像一个永远琢磨不透的有着无数机关的巨大轮盘。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已经按照孙武的部署,率领先锋部队下了船,换了马,一路朝蔡国疾驰而去。
在吴都商议战事之时,他数次劝吴王不要亲征,留守都城,他对吴王道,“北边的秦国,和南边的越国都在虎视眈眈,国中不可一日无君,大王还在坐镇指挥。”
吴王没有说话。
“请大王相信孙将军和吴军将士定不负所望。此战虽势在必得,然亲征之不可预测的风险太大,还望大王为黎民社稷考虑,在都中指挥。”
说完,看了看孙武,“孙将军的想法也当如此。”
孙武内心一震,表面未动,正想反驳,吴王笑着道,“寡人已知胞弟心意,胞弟不必再言,伐楚攻郢是寡人的夙愿,多年的励精图治就是为了此战,何况寡人还要与胞弟,与孙将军在楚国的王宫同享楚妃的细腰呢。”
夫概心里知道,吴王说的冠冕堂皇,这些都是借口,根本原因是他不愿把吴国的三万大军放在外人手中。
夫概也有王室的血统,血统和军权一相遇,就是走蛟化龙之时,这是最危险的信号。吴王不可能放任危险的发生,也不可能允许吴国有除他以外的第二条龙。
但是这次大战会不会有机会呢,战场上时局瞬息变化,风云莫测,刀剑不长眼,就算是吴王阖闾,也未必能保得周全。如果,万一,吴王阖闾身殁,自己若抢夺王位,太子终累无力反抗,首先要对付的一定孙武。夫概坐在马上,一手握着缰绳,一手按着腰间的佩刀,心里盘算着,这个孙武,究竟有何弱点?
同样在琢磨孙武的还有负责押后的夫差。
夫差孔武有力,喜欢舞枪弄棒,冲锋陷阵,带兵打仗也是一员虎将,外貌上也极像他的父亲吴王阖闾,虽然他不是太子,但是吴王阖闾对这个儿子的感觉更复杂。太子终累,朝野上下都知道,太子形同虚设,顶不起来。吴王给过太子很多机会,但是太子性格羸弱,无法胜任。吴国的下一位君王,所有人都有意识避开太子,有的成为夫概的门徒,有的成为夫差的朋党。废太子,在朝野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这次远征,吴王不仅亲征,还带上太子,这种冒险在吴国的历史上真是难得一见,也许吴王阖闾想再给太子终累一个机会,也许他在等待一个时机,好向天下人交待。
没有人能猜到阖闾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