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难缠的风湿(1 / 2)
晚上吃完饭后,陈瑾主动收拾了碗筷,母亲也将没吃完的饭菜收拾起来,之后就一直锤着右侧肩膀。
陈瑾过来关心地问道:“妈,怎么了?肩膀不舒服?”
母亲说:“老毛病了,一变天就酸痛,天气预报说明后天降温,有雨,看来是真的了。上午还好好的,傍晚开始整条胳膊都酸痛使不上劲。”
陈瑾知道她那是多年的老风湿了,而且村里有这个病的人很多,尤其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女性,多少都有点风湿。
南方湿气重,加上母亲多年的劳苦得了这个病症,轻的时候只是一条胳膊酸痛,严重的时候都抬不起来,连梳头发都麻烦,还带着全身多处关节疼痛困重。已经治了很多年,想过很多办法,但总是反反复复,时好时坏,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好转了是治疗的效果,还是天气转晴转暖的原因。
风湿病在中医里属于痹症范畴。《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也就是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在经络中流注从而形成痹证。
风、寒、湿气属于外感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中的三个。人体患病,一般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因是由于正气不足或处于虚劳状态,也就是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身体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的时候,再感受外来的致病因素。如体虚的人淋雨吹风受寒就容易感冒发烧,在高热环境出汗多就容易头晕中暑,吃过多高热量难消化的食物就容易上火闹肚子等,而身体健壮的人经历这些却可以安然无恙。
人在正气不足或虚劳状态下感受风寒湿邪就容易得风寒湿痹,其中感受的风气偏胜的称为行痹,主要表现为痛无定处,游走移动;寒气偏胜的称为痛痹,一般痛点固定,剧烈疼痛为主,得温痛减;湿气偏胜的称为著痹,位置也比较固定,酸楚而困重。
陈瑾母亲的风湿痛三者兼而有之,湿气偏重,这与南方气候,以及她长期与水打交道有关。而且她的体质也比较复杂,本来就身体瘦弱,肠胃不好,为了改善生活,从年轻时就积年累月地干着重活累活,如今快五十岁了,气血又大不如从前,加上最近几年哥哥总是和她怄气,情志郁结也很厉害,哥哥外出打工,她又担心他被别人带坏……
自从上了大学,陈瑾不是没有考虑过要给母亲好好调理一下身体,只是病情太复杂,她实在无从下手,何况她如今也只是初入中医的门,还在门槛附近徘徊呢。
不过,既然已经学了些针灸,怎么也得给母亲治一治了,哪怕治不好也要试一试。陈瑾经过和母亲商议,决定使用温针灸。
虽然母亲是整条手臂都酸痛,但比较明显的还是外侧,也就是在手三阳经上。陈瑾首先给她右侧手三阳经五输穴中的三个主治“体重节痛”的腧穴三间穴、中渚穴、后溪穴扎上针,随后又在肩部找了三四个疼痛最为明显的部位,不问穴位扎了几针。
这种不问穴位,以痛点或病灶点作为针刺点的地方被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阿是穴数量和位置不固定,从广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身体任何一个疼痛点、反应点、敏感点或病灶点,都可以称为阿是穴。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针灸很简单,哪儿疼扎哪儿就行,但这是很肤浅的理解,用这个方法针灸治病虽然也有效,效果往往不稳定,投机取巧和碰运气的侥幸成分很高。
更为严谨高效的阿是穴定位使用方法是经过思考和辩证的,绝不是哪儿疼就扎哪儿那样简单而肤浅。例如治疗阑尾炎有一个特效的奇穴叫做“阑尾穴”,位于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下约一寸(有的资料写两寸的位置,急性阑尾炎发作时,只要点按阑尾穴就能缓解疼痛,针刺配合一定手法以及搭配其他穴位可以较快地根治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