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论取才之道(求追读)(2 / 3)
“我大明如今开国不久,这两种发法都使用过。”
“如今看来效果不错,确实是为朝廷增添了不少有识之士。”
朱标点头,这些他都经历过,自然知道。
比如那刘基刘伯温,宋濂,叶琛,朱升等人,都是举荐这种制度下出来的人才。
“荐举有三途:礼聘,征召和举荐,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如今站在此处的诸位,恐怕都和我一样,是属于前两种吧!”
众人点头。
毕竟朱元璋为了培养太子,给太子配备的师资力量是全国顶级的,放在任何一个小地方,都是堪称大儒的。
“如今圣上对荐举制加以改革,举荐的人才需要考核,通过之后才能为官,这也是很好的改良了和完善荐举制。
“可是荐举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这个制度,在战乱时,由于危机四伏,所以荐举是把真才实干放到首位,因此荐举的人,往往确实是能力出众。青田刘伯温,刘大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在国泰民安时期,没有了危机束缚,人的私心和贪欲很快就会暴露出来,荐举制也就没有了其存在的理性和公平。”
“荐举的名额有限,谁不想举荐自己熟悉之人,亲朋故吏,所以现在荐举上来的人,往往容易造成德不配位的情况。”
朱标听得连连点头,这就是大明如今面临的情况,分析的完全正确。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同。
虽然他们都是荐举制的受益者,可是刚才所说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那你认为如何?”
朱标问道。问题他都知道,目前就是看看有没有解决之法。
略一沉吟,此人斟酌说道;
“臣以为,相对于荐举制,臣认为科举制相比较来说,更为公平,也是为天下士子打开了一道大门,将会有更多的读书人投入其中报效朝廷。”
朱标不置可否,端起茶杯,拨弄茶水。
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些道理,可是哪有那么简单的事。
看着朱标不说话,众人知道,这个答案不能令人满意。
又有人站出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