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 / 5)
由春秋到战国的一段巨变中,最要的,是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一、春秋时代之贵族学
上古学术,其详难言。据春秋而言,学术尚为贵族阶级所特有。
贵族封建,立基于宗法。国家即是家族之扩大。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规定贵族间地位之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之名分。
大祭前有会猎,即相传之“巡狩”。天子祭礼,诸侯毕至助祭。“封禅”为祭天地之礼,惟天子始得祭天地,表示服从者亦毕来助祭,故巡狩、封禅为古帝王大礼也。祭后有宴享,表示相互间的联络与名分。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便是主持这些名分的人。临祭有歌颂,有祈祷,有盟誓。颂词、祷文、誓书的保存,便成后来之历史。
宗庙里的祝史,还兼掌占星候气,布历明时,使民间得依时耕稼。诸侯皆受共主所颁时历,曰“奉正朔”,故以改历表示易代与革命。并记载着祖先相传的灾异及其说明。如周庙所藏周公金腾,是其例。
大抵古代学术,只有一个“礼”。古代学者,只有一个“史”。即庙祝。瞽史司天,祝史司鬼神,史巫司卜筮、司梦,皆庙祝也。故左传载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特多,由史官职掌如此。
史官随着周天子之封建与王室之衰微,而逐渐分布流散于列国,即为古代王家学术逐渐广布之第一事。
古者诸侯无私史,祝佗言成王赐鲁“祝、宗、卜、史”,定公四年。此鲁之史也。卫太史柳庄死,献公告尸曰;“柳庄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檀弓狄入卫,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二人曰;“我太史也,实掌其祭。”闵公二年此卫之史也。齐、晋各亦有史官,书曰“赵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明非史官之君。故曰;“春秋天子之事。史官其先皆自周室逐渐分布于列国。司马迁自称先世;“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其时有子颓,叔带之难。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史记太史公自序昭十五年,周景王谓晋籍谈曰;“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于是乎有董史。杜诗;“辛有,周人,二子适晋,为太史。”柏常骞去周之齐,见晏子春秋。太史儋(dān去周入秦,见史记。晋乱,太史屠黍以其图法归周。见吕氏春秋。此皆史官由中央流布列国之事也。列国有史,先后不同,春秋凡诸侯书卒者,皆有国史以考其世次者也。其不书卒;或国灭,失其本史;或国虽在,而未有史,皆无所考其世次。其世次有入春秋即见者,有近后方有者,此皆史之所起有久近也。
礼本为祭仪,推广而为古代贵族阶层间许多种生活的方式与习惯。此种生活,皆带有宗教的意味与政治的效用。宗教、政治、学术三者,还保着最亲密的联络。
祭礼的摇动,即表示着封建制度之崩溃。
春秋时鲁有郊礼,此天子之礼也。鲁人则谓成王所以赐周公。季孙氏祭泰山,此诸侯之礼也。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
一切非礼,逐渐从贵族之奢僭中产生。一方面贵族对礼文逐次铺张,一方面他们对礼文又逐次不注意,于是贵族中间逐渐有“知礼”与“不知礼”之别,遂有所谓学者开始从贵族阶级中间露眼。
春秋时代贵族阶级之逐步发展,其礼节仪文之考究,可以列国君卿间以赋诗相酬答之一事证之。见于左传者,赋诗凡六十七次。始于僖公,僖一次,文九次,成二次。盛于襄、昭,襄二十九次,昭二十五次。,而衰歇于定、哀。定一次,哀无。子犯告晋文公曰;“我不如赵衰之文,请使衰从。”此后因列国间会聘频繁,于是各国间遂产生一辈多文知礼之博学者,如晋有叔向,齐有晏婴,郑有子产,宋有向戌是也。
在贵族阶级逐渐堕落的进程中,往往知礼的有学问的比较在下位,而不知礼的无学问的却高踞上层。
于是王室之学渐渐流散到民间来,成为新兴的百家。
二、儒墨两家之兴起“王官”是贵族学,“百家”事民间学。“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官”是公义,“家”是私义。所谓百家之言,只是民间私义而已,与后世所谓“成家”、“专家”不同。
百家的开先为儒家。
说文:“儒,术士之称。”礼记乡饮酒义注;“术,犹艺也。”列子周穆王篇:“鲁之君子多术艺。”术士犹谓艺士,由其娴习六艺。周官保氏“教国子六艺、六仪”。六艺者,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大戴礼保传篇:“王子年八岁,学小艺;束发,学大艺。”保氏六艺兼通大小,殆为当时贵族子弟几种必修之学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