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225(二更) 君臣之辨……(1 / 8)
荀彧暂时没法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他只能确认一点,比起邺城的袁绍和刘辩,在长安的乔琰与刘虞这对组合,好像更有可能实现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目标,或者说,是士族地位不减的汉家天下。
其实非要说的话,乔琰本就应该是荀彧的首选。
戏志才与郭嘉两位好友早早便投效在了她的麾下。
荀爽在前往长安后将荀攸送到她那里做了个军师。
纵观天下各路英雄自汉灵帝驾崩、甚至是更早时候开始的表现,又罕有能与乔琰匹敌之人。
但很奇怪的是,他虽然没亲自与乔琰接触过,却直觉在她的种种表现中,透露出的并不是个铁杆汉臣当有的态度。
她早在黄巾之乱中,就已表现得太过理智与清醒了,以至于当荀彧尝试将自己代入乔琰处境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办法将她放在那个外露的立场上。
也便是——因为汉灵帝的赏识提拔而无有保留地付出。
如她给自己所起的那个表字一般,像是一把舍身而焚的炽火。
这不太对。
有些态度,那些与乔琰共事或相抗的人或许看不出来,处在荀彧这个局外人身份上,却要清楚明了得多。
也或许,倘若将她换一个性别,当世争锋之人更能看出她的矛盾之处来。
当然,荀彧没有必要揭穿她。
毕竟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做任何越界之事,甚至令并州这一片边地,发展到了民生政绩军事都首屈一指的地步。
但也正因为这种让他无法确定走向的野心,荀彧同样不敢选择投向她。
这就是他未曾跟诸葛亮说出的话。
只是现在,出现了一点让他也未曾想到的变化。
随着长安的动乱终结,出现在此地的,居然并不是乔琰辅佐着刘协这个少帝,凭借着自己打出的清君侧名头顺理成章地架空刘协的权柄,对外则以天子正统之名发起讨逆。
也即所谓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是乔琰与卢植、皇甫嵩、黄琬、王允等一众大汉忠臣,在刘协失踪之后将刘虞给扶持上天子之位。
敢选择思想已经成熟的刘虞作为天子,好像又与荀彧以为她有不臣之心的判断并不相符。
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