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多年前的一桩旧事(2 / 2)
这种指责,当然也就是一些口舌之争,起不到啥实质性的作用,倒是偶尔会被学者们引用来证明中国科研体制的僵化,或者证明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
真正的业内人士,对于这桩公案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大家认为,日本人的工艺应当和廖德荣的发现没有太大关系。
一来,使用稀土作为化学合成的催化剂,是非常普遍的做法,日本人完全有可能独立地发现稀土元素在维生素E合成中的作用。
二来,《茂林化工》这份杂志,实在算不上是啥知名刊物。这份杂志是茂林省化工厅的机关刊物,主要内容是刊登领导讲话和工作动态,还有一些经验交流之类的,甚至还有一个副刊版块,不时会刊登几则业内文学爱好者创作的打油诗。
这种杂志,在国内业界还有点影响力,毕竟各省都有这类刊物,然后会进行“商业互订”,所以化工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但你要说一家日本化工企业跑到这样一份刊物上去剽窃什么发明创造,就有些想当然了。
高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也只是叹口气觉得惋惜而已,类似这样的事情,在这个年代里真不算少了。廖德荣的发现,离工业化应用还有一些距离,不到能够申请专利的地步,除非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行研发,否则根本无法阻止别人在十几年后开发出新工艺。
这一回,高凡为钱所困,开始绞尽脑汁找赚钱机会,维生素生产也被列入了他的赚钱计划之中,维生素E新工艺的事情就被他重新想起来了。
维生素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维生素E在其中占的比重不算大,但也有几亿美元的规模。具体地说,时下全球维生素E的总需求量在8000吨左右,每公斤维生素E的价格是40美元,两数相乘就是3.2亿美元,这个数字目前正在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增长。
中国目前的维生素E产量,连100吨都不到,非但做不到出口,每年还需要进口一部分维生素E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中国维生素E产量不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合成维生素E的两种主要原料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都无法实现国产,或者确切地说,是因为技术水平低,国产的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产量极低,而且成本还高于进口。第二个原因,就是合成维生素E的生产设备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是国内无法制造的,同样要依赖进口。
在这个年代里,国家存在短板的产业多如牛毛,维生素E的生产实在算不上是什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国家不可能在这个小产品门类上投入过多的资金。
在钢材、尿素、乙烯等重要产品都还没有实现自给自足的背景下,你大谈什么维生素E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难道不是一个笑话吗?
国家无暇关注这个小产品,高凡却是对它颇有兴趣的。关于维生素E合成中使用稀土催化剂的新工艺,高凡多少知道一些关键细节,抢先一步把这项工艺搞出来,用廉价维生素E去抢占国际市场,在3.2亿美元的蛋糕上分走一大块,难道不香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