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联系恢复(1 / 3)
建兴九年,十二月
武威
自离开长安后,魏延先是花费一个月穿过陇山山脉抵达榆中,随后又花费半个月从榆中北上抵达河西走廊的入口武威城,不过这段行军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了,因为一场暴风雪正席卷北方大地。现在别说行军打仗了,就连走出大营能不能走回来都是个问题。
既然不能向玉门关行军,魏延无奈之下也只能命令将士们在武威休整,而他则闲下心来查看最近传来的情报,不得不说提前出发是个明智的选择,至少他能比长安早一个月知道消息。
话接上回……
自洞悉联军的阴谋后,马岱做出的应对之策收效胜微,因为他派出的哨骑没有发现敌人的踪迹,不过哨骑们倒是在葱岭脚下发现有大军结营的痕迹,这说明莎车国并没有说谎。
不过敌人到哪儿去了的疑问一直萦绕在马岱心头,毕竟贵霜帝国军翻越葱岭而来,以葱岭的雄奇险峻和高原气候,他们肯定无法携带大批战马行军的,所以进入西域的敌人只能是步卒,最多拥有一些载货的驮马罢了。
另外,汉军哨骑也从营地的炉灶数量,大致推算出敌人的规模在三万到五万之间,要知道这么多人
的踪迹是很难隐藏的,只要他们有东进莎车国进行补给,或者北上疏勒国偷袭汉军的想法就一定藏匿不住的。毕竟汉军哨骑大多数是由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地人领路,他们不可能发现不了蛛丝马迹。
但事实就是如此,他们什么都没发现,那么就意味着敌人并没有如他料想的那样,东进莎车国获得补给,或者北上疏勒偷袭汉军完成对疏勒的控制,而是选择了另外的军事目标。
而在不久之后,前往莎车国打探消息的哨兵传来消息,表明昨天汉军离开莎车后,莎车国王曾向城外运输大量粮秣,虽然没人知道莎车国王为何这样做,但从辎重车离开的方向推断,其目的地显然是翻越葱岭的联军营地。
对于莎车国资敌的行为马岱十分恼怒,当然他并不是恼怒莎车国背叛大汉,毕竟这场战争的主角是当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而像莎车国这种民不过二十万,兵不过两万的小国,想在大国的博弈场活下去只能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否则国破家亡就在眼前。
马岱恼怒的是莎车国在为联军提供粮草后,就让远道而来的联军失去补给不足的忧虑,他们之前或许会因补给不足被迫东进莎车国和疏勒国,但现在有了充足的粮秣补给后,他们进军线路的选项就多了起来。
基于此,马岱的视线从敌军营地开始沿着葱岭山脉脚下向西北方向延伸,很快他就将视野锁定在疏勒与瓦罕走廊的连接处,这里是瓦罕走廊的入口,是在瓦罕走廊阻敌汉军的后路。而且这里的地形也不利于骑兵作战,相当于让马岱麾下的骑兵无用武之地。
可一旦这里被敌人攻占,那么在瓦罕走廊内作战的数千精锐汉军的退路就被断绝,那他们的结局自然只剩覆灭一途,这一点是马岱无法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经过慎重考虑,马岱下令汉军撤出瓦罕走廊,放弃依靠地势阻敌的想法,全军退往桢中城和疏勒城互为呼应,以此坚守到援军抵达。
为何马岱不让步军去破坏敌人的阴谋,反而要下令全军撤退,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除了他无法确定敌人会从哪里出现外,和瓦罕走廊的地势也息息相关。
瓦罕走廊是连接西域和中亚的交通要道,全长三百余公里,走廊最宽处有十几公里,最窄处有两三公里。走廊中沟壑纵横,道路蜿蜒曲折,有且只有一条根据沟壑、山涧,以及融雪冲击出来的河谷为走势的车马大道,从大汉运往中亚和欧洲的货物,都要从这条车马大道经过。
当然了,除了这条车马大道外还有很多小路,不过这些小路人倒是可以通行,但车马这些却无法通行,这也是车马大道被破坏后二十万联军无法寸进的主要原因,毕竟二十万人过去容易,但二十万人的饭碗可过不去。
不过瓦罕走廊和河西走廊不同的是,前者最窄处还是太宽,而且因为地势的原因很难修筑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敌人只需留一支兵马警惕要塞之敌,大军就可畅通无阻的向腹地进军。
但后者最窄处不但狭窄,而且还有峡口要塞扼守其中,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那里是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