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掘根计划(1 / 1)
徐州两个老狐狸上演的一场以陶应为诱饵的拉锯战刚刚结束,而蒙在鼓里的当事人陶应,却在鲁国正实施他的骗人头大计,且刚刚进入关键时刻。
平举,这残羹剩汁也是时候撤换了,换上新的,我们从头来过! 陶应兜了个大圈子,表明了意图,孔融颇有深意地提醒了陈逸一句。 好! 陈逸向孔融投去感激的眼神,爽快地回应了一声,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 由于话题变了,大厅的气氛也为之轻松起来。 陶应孔融陈逸蔡邕四人重新坐定,换上新茶。 若非陶应反对,陈逸早又上了酒。 放下了心中包袱,陈逸反而变得主动活跃;毕竟他这个鲁国相,才是此方真正的主人。 敢问重光,若真天下大乱,你为何只相守青徐二州,而不是整个南方地区,或者整个天下? 心无挂碍,陈逸谈起话来游刃有余,与刚才被动疲于应付的状态,简直判若两人。 是不是问对开始了? 微微阖目,陶应心中绕过千般思绪。 陶应清楚,陈逸不可能无的放矢,这个问题必须好好回答,若是他的答复不能让陈逸满意,就很难让其投效。 一副老神在在的孔融,一副事不关己的蔡邕,皆一言不发,只是凝神喝茶。 都是千年的狐狸啊! 陶应知道,陈逸问的问题,孔融蔡邕同样关心,若陶应只是夸夸而谈言之无物,是弟子是女婿又如何,照样会毫不犹豫地清理门户一纸休书。 徐州乃应的根本,青州乃应的后方,若此二州不能靖安,应既无争雄平定天下的资本,也无让天下百姓影随的信心。 若连二州都不能安,何以安天下? 拳头紧攥的陶应,一双坚毅而冷峻的眸子凝视着陈逸,语音铿锵而霸气。 当二州繁荣稳定,盛名响彻南方,响彻神州时,便是应谋取天下之时! 陈逸神情一改轻松,忽变得严肃而认真,一瞬不眨地盯着陶应的眼睛。 陶氏崛起之时,天下百姓又当如何?一如汉室? 静坐的孔融蔡邕也是神情一肃,微微坐正身子,犀利的眸子盯着陶应,想听清他的回答。 若换汤不换药,只为自己的权势争雄,那还是算了吧。 陶应站起身,在大厅中来回走动几步,望着陈逸与孔融蔡邕,一脸郑重地背起书来。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陶应所言,乃先贤理想,但千百年来,从未真正实现过。 如今陶应重复此言,无论是陈逸,还是孔融蔡邕,脸上皆露出一抹期待。 陶应踱步至门首,仰望苍天,重重立下誓言。 必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业者有其产。 孔融悠悠叹息一声,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这实现起来,太过艰难! 蔡邕似乎也不看好,眸子里的一抹期待之色,缓缓消散。 陶应回头,深深望了孔融蔡邕一眼,又瞧瞧陈逸,目光变得沧桑悠远。 应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应语落,屋子落针可闻。 唉,说这话,哥为何会脸红心不安呢? 若非被眼前三只狐狸盯着,心虚的陶应早抬头望天,观察会不会打雷。 看来,要拿下陈逸孔让梨有点难度啊! 几息过后,隐隐有些失望的陶应,正想放弃时,陈逸目光一肃,微微退后了半步,恭敬地朝陶应先行了一弟子礼,又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地。 陈逸,拜见主公!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陶应顿时大喜,连忙搀扶起陈逸。 有平举相助,实现我等的理想,将更多一份保障!陶应收获了陈逸,可不仅仅是收获了一个理政人才。
不管是陈逸自身,还是他已故的父亲陈蕃,身后皆有一堆的亲朋故友,若能因此影响投效,陶应争霸天下自然就轻松多了。 好好好,当浮一大白! 陈逸认主,不仅陶应高兴,孔融也替二人高兴不已。 陈逸是孔融的朋友,也是他老家的父母官;陶应是故人的儿子,孔融半路捡的便宜弟子。 陶应与陈逸能在一起共事,孔融是乐见其成的。 但孔融自己却并未如陈逸这般旗帜鲜明地表态,毕竟汉室尚在,他身为孔氏领袖,孔子后人,不能唾面自干。 重光,你想让为师替你做点什么? 这就是间接的表态,陶应心花怒放,连忙躬身施礼,以示感谢。 孔师,应欲效仿颍川与南阳,在卞县郚乡城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欲请孔师出任大学副校长及师范学院院长一职。 请孔师出任泰山郡教育司司长,主管所有郡县教育教学事宜。 孔融心中一动,教书育人,这可是自己老祖宗的老本行,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更是一个名利双收的美事。 再说,以陶应的野心,若自己太早站在前台,恐引来世家大族的口诛笔伐;反而远离政务,一心教育,更为稳妥。 重光,你这综合性大学,怎么个综合法? 陈逸也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陶应将大学建在卞县,也就在鲁国境内,这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 应初步设想,将大学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学院,教导学生学习先贤各种典籍,主在弘传中华文化,为天下做锦绣文章。蔡伯喈出任院长。 第二部分为政学院,教导学生如何处理地方政务,治理地方。陈平举出任院长。 第三部分为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大中小学老师,将来进入各个地方学校任教。孔文举兼任院长。 第四部分为农学院,专门教导学生如何治理农田,规范种田,兴修水利等。 第五部分为医学院,专门培养医师医药护理方面的人才。 陶应表述完,听得孔融蔡邕与陈逸皆倒吸一口冷气。 如此大的工程,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在三人眼里,陶应若真能建成这所大学,就凭这阵势,必然震铄古今,名扬青史。 重光,这不仅仅是人力财力的问题,即便是生源,也是个问题。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大学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陶应也是很清醒的。 孔师,应是这样想的,请老师与伯喈先生陈相,以自己的能量,遍请天下所有教学人才,先集中于卞县,做前期教材编撰工作,指导应治下所有县镇的小学教育。 涉及到生源,陶应有自己的长远规划,他不可能替世家豪强做嫁衣。 当然,就陶应推行与士族豪强利益背道而驰的政策,优质的生源也不可能涌向他。 小学教育? 孔融一愣,有些疑惑陶应的小学教育方式。 重光,这小学,可是私塾启蒙教育? 略加沉思,蔡邕猜到了陶应的用意。 这小学,恐怕是陶老二为大学储备生源的! 一脸得意的陶应朝蔡邕点点头,尔后非常霸气地说出自己的规划。 应决定在治下所有县村,均设立一所小学,强制六岁以上适龄儿童,不分男女,免费入学,并提供学习用具书本午餐。 在每一大县,设立一所中学,凡是完成小学教育的人,皆可入中学继续接受教育,以此为未来的大学储备生源。 嘶! 嘶! 嘶! 孔融蔡邕与陈逸三人互视一眼,神情同时大变。 陶重光这是要干什么? 陶老二是在为寒门铺路? 掘士族豪门根脉者,陶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