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章:法国实情(1 / 5)
法国本土夏季不太热,冬季不算冷,非常宜居,尤其是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在拖拉机与土豆等高产作物普及之后,粮食连年丰收完全不是问题。
在吞并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土之后,法国人连冬天避寒的地方也有了,那就更不愿意离开本土去海外定居了。
去海峡对面的不列颠都不太情愿,到西非甚至印度,那连想都不用想,只有常年在当地做生意的商人,才会久居于此。
西非和印度都是高温地区,这样的温度会助长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当地人都防不胜防,更别说远道而来的法国人了。
郑军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最终郑成功决定只在本国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驻扎少量的机械化部队,配合飞机巡逻,用以防范可能的越境袭击。
原因无他,那就是雨林地区高温湿热,士兵极易患病,不及时空运到后方的话,还容易当场去世。
这种费油又费药的玩法,即使对财大气粗的郑氏上下来说,也是件令人极为头疼的事情。
与其将数万人马部署在危险地区,还不如将其撤职较为安全的二线地带。
一旦边境有事,再调集部队北上亦不迟。
生活在北部边境地区的明人是非常少的,绝大部分都在中东部种地、西部放牧、南部挖矿或者当产业工人。
闽国的西部部分地区(纳米比亚是沙漠和草原,常年处于缺水状态,不当牧珉,靠种地几乎没法生活。
再往北(安哥拉就是闽国最大的油田地区,有钱可以在当地开办伐木场,没钱可以当石油工人,赚得也不少。
愿意种地的就可以在中东部(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博茨瓦纳、津巴布韦找块合适的土地耕作。
喜欢开车当矿工,或者从事其他重工业或者轻工业的话,可以在南部(南非生活,那边工业极其发达。
可以说,昊菁皇帝将非洲最宜居且综合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赏给了当初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郑氏。
易卜拉辛治下的奥属北非与东非则位居次席。
北非地区有两块大油田(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和一条日进斗金的运河,看似是一大片沙漠,其实是一大片金矿,只要妥善经营,便可为易卜拉辛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
东非有一块大油田(苏丹和一块大平原(埃塞俄比亚,不缺石油也不缺沃土,时至今日,东非大平原地区已经成为了奥斯曼帝国仅次于本土的第二大产粮区。
排名第三的还不是法属西非,而是荷属东非!
当地(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北部几乎都是平原,适合放牧也适合耕作。
由于荷属东非比荷属南美的地形条件好太多了,能够提供大量的肉制品和粮食,威廉三世将其视作仅次于本土的地方来经营。
荷兰军队在东非当地驻扎有三个野战旅和三个预备役旅,还有隶属于荷兰海军的一个陆战旅,目的就是防止北方(奥斯曼和西方(英国与西班牙的邻居惦记自己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