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风起云涌2(1 / 2)
“前面说了具体分配战略实施计划,下面讲讲战术执行具体方案。
两个步兵营每营三个连每连三排每排五十人,以营部地点为中心点,三个连散开先期以打响名头,每连可分成排极单位也可视具体目标合成行动,总之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因目标而采取灵活组队或分队打击,让敌人或周边势摸不清虚实不敢对我方,采取貌然行动让我方有足够时间和空间。
以排或连打击敌人的原则,尽可能打伏击速决战,既以突然性、暴发性、快速性、精准性一个也不露掉消灭敌人。
突然性指敌人队形和心理准备状态不适合作战的态势。
暴发性指火力输出瞬间最大值,如先期预设地雷、炸药等爆炸物,预估出敌人的必经之处。在最佳时间引爆大取得一个最大杀伤和心理威慑效果,然后利用机枪、手榴弹补充空白。不给敌人调整应对的时间和机会,随时间的推移战场态势越发对我方有利。
快速性指尽可能速战速取打了就跑,让既得利益牢牢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精准性指组织整个伏击战的设计、实施、变数、收尾每个步骤考虑到位。万一情况有变应对正确有效。
战术武器方面的应用无疑是,地雷、军用炸药最佳其次自制火药、地雷。中间加以迫击炮、轻重机枪、冲峰枪、阻击手压制补充精确打击,最后步枪手拥有主动权的前提下收尾。
尽量确保打一次收获大于支出,保证足够下一次的战斗和扩编装备。
游击战游是走,击是打,字面理解为游动攻击。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革命战争的游击战,是被压迫的人民或被侵略的民族,反抗压迫或侵略的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历史上曾经起到以弱胜强的重大作用。
中国古代兵书史籍对游击战有生动的记述。“游击”一词,最早见于汉初。《汉书·匈奴传》载:“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无所得。“汉高祖设置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载:“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这里说的游兵的作战行动,是游击战性质的。《握奇经·八阵总述》“游军”一节记述:“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这是对游击战特点的生动描述。
如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后决战的建议,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许多地方以游击战袭扰楚军,达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尔后派主力入楚决战,大败楚军。
中国历史上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曾把游击战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清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农民军处于弱小时期,大都采用出没无常,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的游击战法,常使官军顾此失彼、腹背受击,疲于奔命。这种农民战争中的游击战,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游击战它常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出没无常地攻击和袭扰敌人,达到歼灭或消耗敌人的目的。
战术特点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最终夺取胜利,这是一种战争艺术。
以前打国民党运动战与游击战比较而言,它们在战役的进攻性和流动性上都是一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集中兵力(正规兵团,而且就这一差别来说,游击战有时在战役战斗中也需要集中兵力,以造成对敌优势而取得胜利。那么怎样的集中才算运动战,怎样的分散才算游击战,有时很难明确一个界线。
以游击战为主,就是要分散兵力以发动群众为主;以运动战为主,就是要集中兵力以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
所以基层指挥员必须头脑清晰明白合适的取舍。
游击战选择的原因是遭受过外来军事力量的入侵,不得不通过特殊的军事手段击败敌人,不得不说游击战是被侵略一方的自然选择,持久有效不定期的偷袭可以消耗侵略者的有生力量。
所以,游击战绝对是高水准的战争,这一战争形态要求高水准的政治,要求高水准的个人精神,要求高水准的军民关系,具备这样的条件,游击战就越游越大、越战越强,就能对战争胜负发挥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