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运输线乱了1(1 / 2)
鬼子兵守住的是铁路和公路共公桥,桥头桥尾分成两波人。太原会战战况正酣,路过往回运输辎重车队、上前线支援步兵军队、重装部队、其他必须后勤支援单位三三两两经过。
守桥部队简单修好防御工事,内心还是认为这是个较轻的差事。碰到过桥的日军部队基本不用问,这么装备和规模直能是皇军,支那人不可能大模大样而来。
朱大壮观察了一小时,暂时没有日军部队通过。日军防守人员单薄主要依托工事,桥下河岸地没人巡查。显然战争开始日军不太重视后方防守,人民游击战争的手段不够犀利。鬼子的战斗素养确实有本钱,一比六以上的交换比傲世任何中国部队。
特战大队爆破组四人队,利用缴获日军高爆炸药潜伏至桥岸基下。本来炸桥是利用桥身受力段支点处,爆破的破坏力和桥身的重力失去平衡而崩塌。这种情况用于连锁最大破坏战术,如先布设较少炸药在桥中段支点处,等到有军用火车或装甲车队路过时,按动启爆器稍稍破坏支点,外力加重桥身力超过桥身结构力,同时桥身结构力和支点力也失衡。双重力之下桥身瞬间崩塌掉。
但朱大壮想最大时间延迟日运输量,炸桥岸基支点复修时间长、技术难度高、材料要求高、并且还需要专业施工队伍。从大局来看破坏桥不如毁掉桥实在,顺带为后面打运输辎重队提供客观上的便利。
《中国战线从军记》作者藤原彰是侵华日军军官,日本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他在书中讲述的日军与我们从小听到和看到的都很不一样。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对日作战是屡战屡败,致使东部绝大部分领土沦陷。为了给战败寻找一个“对手强大”的客观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陆军都被描绘成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然而在藤原彰的眼中,日本陆军仅比中国军队先进,别说没法跟西方军队相比,就是跟日本海军比起来也是滞后很多年。他更是尖锐地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23万日本军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是战死,而是饿死的,主要原因是后勤供给断绝,士兵患上了战争营养失调症而死亡。”
2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但比起英美等国家还是差很多。因为是海岛国家,日本人不得不缩减陆军经费,以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
日本海军的军费常年高过陆军很多,不少年份甚至是陆军的两倍。日俄战争后,日本陆军上下又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唯意志论,诸如“数量要用训练来抵挡,钢铁要用肉弹来碰撞”等口号比比皆是。
藤原彰认为日本陆军在日俄战争后发展严重停滞,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对后勤补给漠不关心。在“大和魂万能”的思想指导下,日军一切以作战为先,即便是饿肚子也能凭借气力作战。
日军高层在制定大规模、长时间作战规划时,常常忽略后勤补给问题。当作战命令下达后,基层军官最关心的并不是战斗,而是“比什么都困难的是粮食问题”。
军官只能让士兵自筹粮食。自筹就意味着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可即便是这样,藤原彰说日军因营养不良而致死的人数仍居高不下。
鬼子军用炸药威力大,但是爆破组加量不加价。目标炸桥岸基连带基座以下也要松动,给敌方带来成倍维修难度。
巨大的轰鸣声中,一朵恐怖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特战队两里之外感觉大地在颤抖不止,队员们笑说浪费了便宜小鬼子坐飞机了。
随后队员们越发熟练来几次爆破训练,给鬼子工兵修理队额外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