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极东王脸都不要了(1 / 2)
让我们回到568年1月。
随着中游城(奥马哈守军指挥官刘望中将正式向欧美联军投降,这座要塞城市中轰鸣了两百多天的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这也代表着明帝国极东方面军中央集团军群被大部歼灭。
如此一来,整个北美战场的形势变得对大明极为不利——极东大平原(北美洲中部平原基本全是草原地貌,地势平坦,极东江(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是仅有的利于防守的天险。原本,中游城作为欧美联军的突出部,要面对北西南三个方向的压力,明军甚至有可能与中游城守军内外夹击,对敌实施反包围。但如今中央支撑点被击破,整条战线顿时中门大开。
极东方面军其余的主力都集中在战线的北段和南段,中段如今只剩下一些杂牌师和印第安师,且没有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而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在大半年的拉锯战中不断抽调精锐部队试图解除中游城的包围圈,战斗力也已被大大削弱。
不出所料,逐渐临近的冬天并没有让欧美联军的装甲集群停下进攻的脚步——大明优秀的基础建设反而成了敌军装甲部队的战力增幅器。
战线中段现在只有临时构筑的防线和临时拼凑的部队,虽说印第安士兵意志坚强,以耐苦战著称,但印第安师之类的二线部队普遍装备过时,尤其是缺乏装甲车辆和反坦克火力。面对欧美联军优势装甲兵力的强力突击根本难以招架,被迅速击溃、分割、歼灭。
面对侧翼暴露的巨大威胁,极东方面军总司令徐郎果断命令南北两线的部队放弃防线迅速后撤,因为动作稍慢就有被截断退路包围歼灭的风险。于是,苦守多时的城市和工事被匆匆放弃,大量的物资和重装备被炸毁、焚烧甚至留在原地。
但欧美联军的装甲部队很快就腾出手来,向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动了大范围的快速迂回,不断有撤退中的明军部队被咬住。随着敌军临近的消息不断传来,大撤退几乎变成了大溃逃,极东大草原上到处都是争抢车辆的士兵、丢弃在路边的伤员、大喊大叫暴跳如雷的军官……
由于欧美联军第一波空地一体突袭的大成功,极东方面军原本的空中力量损失过半,勉强靠着从太平洋各岛屿借调来的空中力量才没有完全失去制空权,就别提什么掩护部队撤退了。这下,天上有飞机追着炸,身后有坦克追着打,南方的阿兹特克也蠢蠢欲动,于是一百多万明军就像壁虎断尾一样一路被蚕食一路逃跑,一口气“冲”到了洛基山下才勉强站稳了脚跟……
自此,第一次大平原会战宣告结束。从中游城被围算起,明军先后损失了近一百个师一百三十万人,其中近半都是在撤退中被追击歼灭的。自国师盛世以来,屡战屡胜的大明陆军还从未有过如此狼狈的大败,由中游城战役引发的大平原“死亡溃退”直接被称为明帝国陆军“土木堡后最大之耻辱”。
那么问题来了,一向领先于时代的帝国陆军为何这次如此不堪一击?
究其原因,还是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帝国政体早已改革为君主立宪制,但这个君主立宪其实并不纯粹。帝国皇室经营数百年,其在大明方方面面的影响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而改革又是以和平协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没有经过残酷的战争和清洗,虽然名义上帝国皇帝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但皇亲国戚、将门贵族的势力并未受到很大削弱,依然占据着大量重要职位。加上何暮当年确立了类似“政优则商,商优则政”的一系列旨在鼓励发展工商业的举措,使得他们在经济领域也拥有难以撼动的巨大能量……
本土尚且如此,极东王一家独大只手遮天的极东司就更别提了——刘家势力在北美大明领土上的政、军、工、商各个领域都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外人极难染指。早些年,帝国皇帝下的旨极东王都敢阳奉阴违,因为只要他不造反不独立,不在原则性问题上跟帝国本土对着干,皇帝是不会为了点“芝麻绿豆大”的事就悍然打内战的……
但,中央政府不打你这个国中之国法外之地,也总有别的机会、别的办法来对付你——比如这次的大惨败。早些年何暮到军队体验生活时曾经写了一篇三千字的文章大骂大陆军非洲司令部,使得全国其他军区对装甲车辆的使用方式大大改进,但偏偏极东这边还是老一套:将坦克作为步兵支援火力平均分配给各个部队。这样的“失误”显然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极东王你肯定不愿意中央政府去“染指”“你的”部队编成,那么这种“小小的战术性调整”也就不刻意通知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