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北地风云(上)(2 / 2)
商人:“很简单,我们只是对他们说了一些大唐的国策。比如,大唐子民如今已经废除了奴籍,贱民不再向主家卖身,而是签订了雇佣协议;而且工商杂类的家庭,可以送孩子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无论家庭贫困与否,所有儿童都必须上学,学杂费用由国家所出;人口丁租被废止,不再强制徭役;只要愿意,人人有其田,户户入农耕等等。”
孙阿应颇感意外:“你们把这些对回纥人说了,他们就开口了?”
商人:“不止如此,商行与那些回纥俘虏签订了一份契约,雇佣他们管理草场、放牧牲畜、驯养马匹、开采矿石等等。只要契约签订之后,这些人的身份就不再是奴隶,而是商行名下的伙计,不仅有月俸,还提供食宿。而且,商行还愿意向朝廷提供担保,在三年之内,让这些回纥人迁入唐籍,正式转为唐民。”
孙阿应听到这里,颇感吃惊。
陆恩生此时开口道:“都护,回纥族民大多依附贵人,粮食、牲畜、草场等等都要优先供给本家贵族,而那些旁支家族的子女,生下来就是贱户,即便靠着军功升迁,也永远无法成为自由民。”
“商行可以向回纥族民提供工作,而且还有月俸。最关键的是,三年之后,这些回纥人就可以自由加入唐籍,享受诸如义务教育、免除丁税、耕者有田、参加科举等等一系列政策,这才是回纥人愿意归顺的真正原因。”
孙阿应此时感慨道:“唐军与回纥人作战时,一心只想着驱赶和奴役,却从来没有想过用商人的眼光,去试图分化和归顺回纥的底层人民。如今来看,倒是你们立了大功。”
陆恩生和一众商人连忙自谦。
孙阿应:“此功暂且记下,你们刚刚还说,知晓了回纥主力的位置?”
陆恩生:“根据回纥俘虏的叙述,回纥牙帐顺水而迁,按照以往的惯例,回纥主力此时应当是在青鹅泊西北两百里的地方驻扎。”
孙阿应点点头,在舆图上找到位置,用炭笔画了个圈。
陆恩生:“俘虏们还说,如果回纥人放弃了南部,转而向北撤离。那么,迁徙路线的选择上,自东而西分别有娑楞河(今色楞格河),剑河(今尼赛河),骨刹河(今安加拉河),这三条河的分支又有六十余条。迁移路线会随着河床升高和降低,以及风沙烈度,而出现改变。”
孙阿应一边听,一边思考。
如果真的如俘虏所说,那么回纥牙帐的主力军队向北撤离的路线,大致有三条,但是中途停靠的地点,却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追击方向上,很难做到全面覆盖。
见孙阿应面露难色,陆恩生说道:“当年王忠嗣王都护三次征伐漠北,前两次都是无功而返,其原因就是游牧民族一旦战事不利,就会拔营向北迁离。而北部地区气候恶劣、冻土遍布,追兵尾随北上之后,补给难行,后继乏力。”
孙阿应此时回忆,王忠嗣当年能够剿灭突厥人,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第三次北征的时候,离间了拔悉密、葛逻禄和回纥部,让这三只部族与突厥反目成仇,最后完成了包围网,这才彻底消灭了突厥的漠北势力。
但是,如今回纥人在漠北一家独大,战事不利的时候,完全可以向北迁移,利用战略纵深,来拉长唐军的后勤线,从而获取优势。
所以,想要消灭回纥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在回纥主力北上之前,寻找时机发起决战。
陆恩生与身后的商人对视了一眼,接着向孙阿应回道:“都护,关于如何击败回纥主力,那些俘虏给了一个提议。”
孙阿应:“提议?什么提议?”
陆恩生:“那些俘虏建议,让我们将他们放走,他们会去说反各自的部族,与回纥本家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