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忙碌的京师(1 / 2)
虽然从万历一朝开始,明朝的吏治就已经烂透了,万历时期官员只退不补,全国各地官员缺额高达近三成,尽管万历之后这种情况得到逐步改善,但是至今都仍是一笔烂账,导致吏部对各地官员的情况也并不清楚。
所以面对各地官员的请罪奏疏上所写的内容,吏部也只能是比对几十年前,也就是万历十四年之前遗留的一些档案,来进行推断和猜测,判别奏疏内容的真伪。
对此,朱天启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毕竟就连当朝吏部都查不清楚的事情,史籍里就更找不到什么靠谱的记载了,也只能糊涂账糊涂算了。
好在朱天启也没指望仅仅靠各地官员“自查自检”的一封请罪奏疏,就把大明朝的吏治给整治明白,他只希望通过这一次的“自查自检”,能够稍微改善一下全国各地的吏治,顺便也算完成了一次摸底调查。
所以他没有要求孙承宗、徐光启和吏部、兵部的官员们,一定要多么严苛地去审查这些请罪奏疏,而只是吩咐他们,把那些内容“超常”的给挑选出来,着重调查。
所谓内容“超常”,不光是指问题大,问题多的官员,同时也包括那些问题小,问题少,甚至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官员。
问题大和问题多的官员,倒并不一定是现任的官员有问题,但一定是这块儿地方存在问题,所以需要着重调查和处理。
而问题小和问题少的官员,则很可能是在刻意隐瞒罪行,需要着重调查,当然如果调查发现确实没有问题,那么就说明这些官员还算清廉,发掘出这样一批官员来,也不算是白费了功夫,将来都是可用之才嘛。
总之,还是要多抓几个典型出来的,挑几个问题大但诚实的给赦免了,证明自己是言出必行,说不追究就不追究,让那些还在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官员们安安心。
再抓几个隐瞒实情不诚实的给砍了,也算是杀鸡儆猴,让天下官员都看看胆敢跟自己抖机灵,不说实话的下场。
这一次朝廷的动作是非常快的,完全不给各地官员们反应的机会,朱天启把孙承宗、徐光启和吏部、户部、兵部的官员都召集在乾清宫里,让他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办公,奏疏也是审查完一批就处理一批。
有问题需要调查的,当下便让朱由检派出锦衣卫前去调查,没有问题的地方和卫所,也当下安排户部把所欠俸禄和饷银补发下去,绝不延误。
因此这段时间的京城可真是热闹极了,锦衣卫三五成群地一会儿便有一队飞马离开京城,奔向地方或卫所,西市的刑场更是隔三差五就要斩杀几个贪官污吏,回京复命的钦差也是络绎不绝,更有押运饷银的官兵一队接着一队地从紫禁城里出来,离京奔赴各地。
如此一来,各省府州县和卫所的官员们,即便是本来还在犹豫的,也不得不早下决心,乖乖地写下自己的请罪奏疏,交给前来传旨的钦差大人了,毕竟他们虽然人不在京城,但京城里近些天发生的事他们却是早就打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