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两难的境地与社会影响【二合一】(1 / 6)
第601章两难的境地与社会影响【二合一】
当初孙羿拍完《隐入尘烟》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拿去参加国外的评奖,他考虑的就是这个。
怕的就是那些“骄傲”的国人认为他是在崇洋媚外,跪舔西方。
后来,巩丽来劝他,他也想着。
眼下还是2010年,远不是10年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微博全面普及,某音某手等自媒体高度发达,每一个人都积极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寻找存在感的时候。
所以就同意了参加戛纳评奖。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
这个时期,确实是个人自媒体还不够发达,但却是各种“专家”“教授”“公知”最为泛滥的年代。
他们提前获取了大量的知识,然后利用知识传播的滞后性,在普通人面前打了一个时间差,把自己包装成了所谓的专家。
然后利用高明的话术和一些粗浅的新闻宣传技巧,很容易就能带起一波节奏,甚至成为宣传学上的大众意见领袖。
这就是没法分出个对错的事。
粮食多了一分水,他们都会跟收粮人据理力争,而不是一句简单地听人一句“去掉水分”,然后各自安好。
他没有争论,只是淡淡地回头看了一眼他与桂英一起播种下的粮食,然后才默默的走开,不再计较。同时身边的村民也都在意味深长的看着他。
至少在西北的农村不可能。
孙羿这么一处理,就完全不同了,不但凸显了马有铁内心此刻的巨大转变,还变相的为最后剧情埋下了伏笔。
而孙羿在这场收粮戏的处理办法是.
去掉了关于“水分”的问题,只在最后收粮人才奸诈地提出“抹去零头”,符合他为富不仁,无限度压榨农民的本性。
且不说早在零几年的时候,全国大范围的农村都已经普及了可以快速查看水分的检测机器,每个收粮人都会随车携带几台。
所以,这事就很是棘手。
孙羿认为,原著电影中应该想要刻画一个忘恩负义、重利不重情的商人形象,从前面的献血、送礼等情节中就能看出来。
这帮人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只要是大众喜欢的,他们就非得反着来提出反对意见,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高级”。
他说自己本意不如此,没有迎合西方,矮化国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