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 卷一中 高帝本纪第一中(2 / 3)
度沂,大雨,涂泞,粮不能继,进退维谷,帝以问诸将,韩丰曰:“今已度水,相距有许,可阳归退,以诱敌逐,今敌次于丘,我与告将军各将骑五千,缘丘拔之营,依山而击其后,陛下反军以战,贼可破矣。”帝然之。
帝将兵阳退,贼将袁品悉军逐之,韩丰、告凌遂潜军缘丘拔其营,居高击其后,帝亦回兵以战,贼军腹背受敌,乱,刘停、告凌各奋力而战,步骑挺进,大破贼军,韩丰将骑横绝敌众,斩杀千计,贼遂奔走,或溃或降,乃大破之,斩首四万,沂水为之朱。
袁善闻败,降于士尚,士尚使军七万救之,帝知难克,徇东海而归。前告凌中流矢,涂殁,帝哀之,追威武侯。
七年春正月,魏吴媾和,约共北寇于我。
夏五月,吴魏连兵四十万乡洛,帝议与群臣,兵部侍郎郜芝言曰:“今敌虽众,而吴魏不能合,可乘其劳顿,挫其锐锋,则其自瓦,不战可退。”御史令方从益言曰:“不然。臣以为,敌势众,我不能卒败,可坚壁清野,待敌深入,敌既远来,内隙而粮远,一战可禽。”郜芝又言曰:“方御史之策,必使敌终临洛下,不可御也。”帝谓曰:“今其锋锐,未必可挫,亦坚壁以待。”芝乃言曰:“事大,亦召圣王来距。”帝然之,拟书召王,未发。
后果如芝所料,吴虽回兵,魏承威徇克,直抵洛南,帝急召河南诸军于洛,复书圣王,使将关中兵来援。圣王不日将兵至,帝问曰:“前日方召王弟将兵而至,何此速乎?”王对曰:“前闻皇兄內从益之言,洛必临敌,故先自作,集兵东发,以是速至。”帝加之曰:“王弟神算也。”
魏军既至,士卒二十万,时洛内兵十万,圣王将关中兵七万,任成发军五万后至。郝应陈于城下,挑战,圣王不应,既至戌时,王急令军击,时日悬于西北,魏军不能前视,为王师所击,王令赵之扬轻骑要其左翼,明王甲兵斗战于中道,赵政虚师扰击于右,魏军遂溃,王亲雷鼓,兵士奋昂,大破魏军,斩首四五万级。
七月,郝应归南阳,遣使请和。帝答书曰:
“前日蒙兄错听士尚奸语,北来与朕戏于洛南,朕赖祖宗天地之灵,幸胜于兄,然心中忐忑,忧兄有不测,或生隙与朕,今得兄之书,言欲结邻好,朕心甚喜,约与兄割滍为奥,遣使言朕之意。”
乃与魏相合,遣使厚馈,以兄称之。是月,凉寇关右,李柯良距之。圣王归,凉寇乃遁。王以凉寇嚣张,请伐凉于帝,帝许之,圣王乃缮甲俢兵,以待西征。
八年春二月,王发师十万伐凉,李柯良轻兵五千缘山诡道乡略阳。
三月,斩马隆。四月,禽隆伪世子雅于姑臧,酒泉、张掖为夏所得,余郡皆为王所并。帝赐圣王白状一百,二千石以下安功承制擢拜,拜李柯良凉州牧、都督凉州诸兵事。
是月,士尚将士奇兵六万寇淮北,高岁诱敌深入,遣将断其归路,败之于东莞,士奇请降,岁不许,尽歼之。帝嘉擢高岁征东将军,东莞侯,牧、假节、刺史、都督如故。
九年春,帝召圣王,欲图河北,圣王委关中于柯良,至自长安。至,帝问曰:“今南北各有异朝,吴赵咸存不臣,王弟以为何如?”王对曰:“今魏吴相攻,不宜南下以坏势。梁犹据河北,虽有鲜卑之忧,而以尚和之智,势必有图,故宜先灭之。”帝然之,拜圣王征北大元帅,承制号令,将军十万乡河北。
六月,王破梁大将军尚和于汤阴,至于安阳,尚和闭垒不战,相持。
秋九月,圣王军营夜啸,将兵扰动,尚和乘机袭之,圣王不利,退归河南,河北所得诸县复失于尚和。王自表请罪,帝劳之不责。斯前圣王历经百战,未尝败绩,至是方为首挫,深怀不甘,以为乃营多异乡之兵,故请帝以关东兵十万,复欲北伐。
是月,士尚闻圣王败于安阳,大寇青州,为高岁所退。
十年夏,圣王将兵十万,复济河北伐。尚和南距王,峙于汤阳床山。床山地狭,圣王连营百里,和夜纵火,尽烧王营,王师奔溃。王收合散卒,垒于汤阴,和决汤水,尽没之,王疋马与诸将数百骑奔还。尚和欲绝河南乡,帝初闻王连营于床山,失色与郜芝言曰:“王又败矣。”急遣使敕王,并令韩丰将兵二万趣河南,使未至而王败,和惮韩丰,遂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