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克洛维式营地(1 / 3)
“所有人——隐蔽!”
望着从天而降的炮弹,情急之下的卡尔·贝恩再次喊出了那句熟悉的口头禅,拽着身旁还没反应过来的参谋官躲进了掩体。
下一秒,两人刚刚站着的对方巨大的烟柱直接冲天而起,卷动的气浪差点儿把总参谋长砸晕过去。
即便如此,他还是强忍着晕眩又从堑壕里爬出来,掏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看向被炮火覆盖的正前方。
在他视野所及的方向,打着金色鸢尾花旗帜的帝国线列兵们已经开始翻越外围的土坡,向着据点营地内侧杀来;而被炮击打懵了的克洛维士兵们根本组织不起任何像样的防御,在稍微试图反抗之后便快速组织撤离,退到了第二道防线。
虽然说是营地,实际上因为时间充足,而且自己占据着高地一早就发现了这支帝国大军,所以卡尔·贝恩完全是按照“要塞”的标准来修建的——也就是标准的克洛维式营地。
这完全是“大陆军战术”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克洛维人强调步兵的重要性,同时极大的压缩火炮在军队里的编制以降低成本,再加上几乎可以视为不存在的骑兵,导致军队的机动性不说灵动迅捷,也基本算得上单方面挨打。
因此曾经的陆军部就制定了这样的战术:以炮台阵地为基准,修建有三面或者五面——当然也可以有更多面——土墙的小型堡垒,并在土墙后方深挖堑壕,堑壕后方再构筑堡垒,然后层层递进…堑壕之间构筑射击位,炮火轰击区,以及据守和切断敌人进攻的坚固工事。
这样“造个乌龟壳,然后等着挨揍”的战术在克洛维陆军内部相当流行,因为它真的好用而且便宜:只要有个五六门大炮,六七千士兵的步兵师,就能和同等编制的帝国大军打得有来有回。
除了完全放弃一切进攻手段,完全不适合应对遭遇战之外——修建工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它真的找不到任何明显的缺点。
这种经典战术过去倒是没怎么在风暴军团发挥过,一方面这支“杂牌军团”基本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过充分的专业训练;其次是安森·巴赫相较于防御工事,他更擅长的其实是各种快速迂回转进,不断进攻的散兵线战术,防御永远只是手段。
因为时间足够充裕再加上手头火力也真的足够多,卡尔还对它进行了小小的改进:首先就是最外围的矮墙变成了平缓的土坡,敌人在进攻要塞内侧前还要向上攀爬一段距离,将自己暴露在炮火和排枪的射击范围。
而等帝国士兵们千辛万苦,顶着猛烈炮火和一轮又一轮排枪齐射终于爬上土坡之后,发现等待他们的并非短兵相接的堑壕,而是又一段下沉足有数公尺,斜角巨大的下坡。
而在下坡的尽头,躲在高高的土墙后方克洛维线列兵们早已举起了一排排的步枪,将枪口对准了他们从外面爬上来时最先露出来的脑袋。
“按列射击——开火!”
随着老兵军官们发出怒吼,紧张到极点的新兵们再也控制不住按在扳机上的手指,数百支莱顿前膛步枪打出骤雨般密集的弹丸,在敌人的人群中炸开成片成片的血雾。
不过在短暂的压制之后,同样经验丰富的帝国线列兵们在骑士们的带领下很快就突破了最外围的土坡;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躲在坡顶后方,用更密集的排枪打回去!
克洛维新兵们的枪法十分的令人不敢恭维,也谈不上有太多纪律性,再加上本就不多的兵力还要分守营地的五个角,每个角能摊到的兵力才几百人,两三个连队而已,兵力占优的帝国大军想要压制并非难事。
双方围绕着一堵矮矮的土墙,开始了密集的排枪对射;躲在堡垒内部的克洛维新兵们乱放空枪,趴在土坡上的帝国线列步兵们也不遑多让,一时间竟然陷入了僵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一方的炮兵阵地突然开火了;恐怖的臼炮炮弹从天而降,犹如海滩上的顽童踢碎别人精心搭建的沙子城堡般,轻而易举的摧毁了阵地最外围的土墙,并在土坡上直接砸穿了数个巨大的陷坑,碍事的掩体瞬间荡然无存,再也无法阻挡帝国大军的进攻。
“所有人——前进!!!”
嗜血的咆哮声在硝烟中炸响,挺起步枪的帝国士兵们根本不等炮击结束就兴奋无比的发起了冲锋,挥舞着明晃晃的刺刀,犹如潮水般冲过几个缺口,向着整个堡垒涌来。
被炸得灰头土脸的克洛维士兵们立刻在各自长官的带领下,开始按战前计划的那般向营垒内快速撤退,甚至没有进行任何象征性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