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终于有牌面去挖人了(1 / 7)
第179章 终于有牌面去挖人了
INtEL与英豪的这次交易,引起了全球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首先是业界,INtEL可是曾经的dRAm霸主,一度市场占有率高达90%。
虽然近些年INtEL的市占率在逐年的下滑,也依然是灯塔前十大的dRAm供应商之一。
INtEL全面退出dRAm,八座工厂直接卖出七座,直接被业界解读为看衰dRAm制造行业。
dRAm行业产生的时间并不算长,从1970年,INtEL公布第一个dRAm芯片c1103算起,至今也不过才十余年时间。
整个70年代,还是dRAm的发展早期,随着tI、moStEK等厂商陆续进入,dRAm基本是灯塔系厂商的天下,厂商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以技术竞争为手段。
c1103的容量只有1K,其后2K、4K、16K,直至升级到了64K容量的技术节点。
在这个时期,霓虹还基本处于技术追赶的阶段,在产业上还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1977年,霓虹研发出了64K dRAm,基本追平了灯塔技术之后,dRAm产业的竞争就加入了新的要素,就是产品的品质,最突出的表现指标,就是产品良率和质量的稳定性。
80年代初,霓虹的dRAm产品开始进入灯塔,而灯塔的dRAm大客户hp,曾经对采购的各厂商dRAm产品进行过一次质量对比,霓虹的dRAm产品在质量上全面碾压了灯塔系的厂商。
也由此开始,霓虹厂商在灯塔市场,正式拉开,抢夺霓虹市场份额的序幕,凭借更好的质量和更便宜的成本,开始节节进攻。
当时霓虹的竞争策略十分的简单,不管灯塔厂商的dRAm报价多少,霓虹都会降价10%。
价格战,一直是改变既有市场竞争格局的有效方法,而很多时候,价格战往往会愈演愈烈,直到有足够多的厂商退出,才会逐渐偃旗息鼓。
灯塔系的厂商内部也一样会打价格战,但灯塔的产业资本是受到金融资本控制的,价格战往往是点到即止,很少会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惨烈局面。
但霓虹厂商不同,霓虹厂商的背后是一个个大的金融财团,为了攫取市场份额,忍受亏损的能力远高过灯塔的证券金融资本。
价格战的发动,很少是一步到位,将价格杀到最低,都是一步一步互相攀比式的降价。
1984年的上半年,霓虹厂商虽然已经对灯塔发动了价格战,但还没有把价格杀到让人无法忍耐的程度,但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了。
这个时候,INtEL率先出售了dRAm业务,很快就被业界解读为标志性事件,被解读为灯塔dRAm产业全面溃败的信号。
许多灯塔的dRAm厂商都因此紧张了起来,而INtEL已经成功从dRAm这个即将全面恶化的行业抽身,更是被不少财经媒体,评价为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在股票市场上,因为投资人对这次交易解读的不同,INtEL的交易量出现了明显的放大,但短暂的下挫之后,股价却很快走稳,甚至逐步上扬,显示出了投资人对INtEL这次交易的态度,更多是认可。
而作为对比的是,灯塔其他dRAm生产厂商的股价,却出现了明显的大幅下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