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肖邦”(1 / 1)
对于孩童而言,并不了解朋友的真实定义,只要能找到共同话题,有共同的爱好,就会有新的朋友。
“肖邦”是个绰号,本姓沈,因为长的很瘦,像个竹竿子,大家直接都叫他“小棒子”,后来因为他是较早就拥有松下随身cd机的,且为了彰显与这些小屁孩的不同,听音乐非得整点品味,弄个肖邦的黑胶唱片到处宣传自己的古典气质,故而得名。
“肖邦”之前家里都是国企双职工,所以家庭条件一直不错,早早就住上楼房,用上了电话空调,那个年头,装个电话、空调,一项就要好几千,在小镇妥妥的算是上层人士,所以眼界自然比其他孩子要宽。不过在随后的国企改制中,其父母双双下岗,虽然和以前不能比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少日子过得去,但按“肖邦”的意思,也算是家道中落了。
在9年代初,“肖邦”是小镇上为数不多,很早就吃过麦当劳的孩子。那时候的宁远并不知道麦当劳是啥东西,听“肖邦”描述,麦当劳是外国货,巨无霸汉堡能有脸盆大小,一个够吃一天,里面有牛肉和各自蔬菜,非常好吃。以至于让宁远和其他小伙伴心向往之却不能至,麦当劳的巨无霸就变成了一直萦绕宁远心里的一个结,我总会吃到这个巨大的汉堡的,宁远给自己下了个决心。
“肖邦”算是对宁远影响比较大的朋友,因为总能搞点新事务,了解新东西,宁远总愿意找他玩,从初一到高中,一直形影不离。
作为较早的文艺青年代表,两人一起研究《徐志摩诗集》,《麦田守望者》,一起打小霸王游戏机,玩魂斗罗。
某天,“肖邦”神秘兮兮的踹了两本书找宁远,打开一看,一本《白鹿原》、一本《金瓶梅》,那个年纪正是对异性好奇的时候,两人算是同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其实现在看来这些书都不算什么,但对当时的孩子和校园来说,这可以算是绝对的禁书了。
日子就像小镇旁的运河,缓缓流淌,在安静中变化。在那段时间里,宁远变化很多,有长个了,五官更立体了,皮肤也变白了,从腼腆无知到懵懵懂懂。学习成绩却一直就这样,不上也不下,转眼就到了读高中的年纪。
小镇上有个当时还算过得去的高中,算是市级重点中学,宁远的中考成绩离分数线差了4分,为了让儿子能上高中,宁远父亲到处奔走,最后花了两万块钱,总算给儿子报上了名。
“肖邦”和宁远成绩差不多,也一样不出意外的和宁远上了同样的学校。那时候文理分科,两人因为都偏文科,都分在了同个文科班级。虽说是文科班,但数理化同样学,也不知宁远天生对数字不敏感还是其他,初中数学还好,到了高中偏科特别严重,上数理化的课算是要了老命,次次都成为老师批评的典型。
但是宁远也不是一无是处,偏偏文科成绩又特别好,有打小当故事看的各类杂书奠基,只要是文科类的考试从来不慌,两个极端导致老师们的又爱又恨。同样“肖邦”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对难兄难弟。
9年代中期有几个思想尖锐的作家和几本很有影响力的小说,就是《过把瘾就死》、《三重门》的横空出世。对于这些书的观点和内容,在当时差不多年龄的学生们而言,可以说是惊为天人,非常有冲击性。
宁远在拜读完这几本书之后,可以说是深受启发,连续在两次语文考试中,模仿此类文风,写了些自认为先锋的东西。当时的教务处主任正好是宁远班的语文老师,看完后吃惊不已,虽然表扬了宁远的文章,但是论点太尖锐,几次找宁远谈话,怕这孩子误入歧途!还算幸运,宁远的偏激思维得到了及时的遏制。
校园里没有秘密,因为宁远的两篇文章,在加上还算看的过去的文笔,一时在学校内名声大造,宁远没能如愿以偿的当时先锋作家,但是却多了一个副业:代写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