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作家的摇篮 1(1 / 1)
长大了当作家,在我眼里作家多么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作家如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所大学,那么生活就是作家的摇篮。
我有伟大的作家梦想,我的童年有很多辛酸故事,我过早的接触了人性的复杂,我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命运的思考,生活的困苦,亲人的帮衬,我要感恩,我要偿还,我要变富有和强大,最后升级到重新振兴家族的使命感。
当作家就是能生花,用文字创建一个世界,让人们在那个世界里得到慰籍和启发。我更热爱阅读了,把课本里的文章都反复诵读,模仿着写作文。还趴被窝里把家里《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有《红楼梦》这几本古典名著都读完了,其中《红楼梦》和《西游记》还是竖版繁体字的,为了能读懂,每一页我是先照着字典读一遍。然后再重新读一遍,读通顺了明白了,再读下一页。这样读很慢,但是很有效果,锻炼我的阅读能力,磨练我的耐心。《西游记》故事性强很适合我们小学生读,《红楼梦》就看的似懂非懂了,只喜欢那里的诗词和美女插图。那时候读书中的诗词只觉得读着顺口,不明白宝黛爱情的纠葛,更不知道那是通过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经过,乃是封建王朝没落的缩影。
我就好比书虫,见着书就啃,见着字就咬。我还自己起了戏称叫“咬文嚼字。”渴望读书的我就四处寻找书读,我家那时候住的是土坯房,里面的墙壁上糊着报纸,报纸上的字我一个一个的看,每年春节前我家都要糊一次墙,我都三面墙上的报纸看个遍。
如果读书看报要是能顶饿该有多好啊,读书只是精神世界里的美餐,吃好穿好的是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这两种我都想获得。可是匮乏的物质生活,让我倍受磨练。贫穷不能让我如愿。
那时候农村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每年夏天墙和房盖都得用碱土掺合碎草沫和泥抹一遍,为了冬天能保暖,那时候冬天特别的冷,我家那搭锅台做饭的外间屋墙上,每到三九天都挂一层霜,那白如雪的霜都比一块钱的硬币还厚,住人的里间屋,年年都糊一层纸就是为了防风和保暖的。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都是砖和水泥,平房可安空调,电热板炕,安电地暖,农村的平房装修的一点儿都不比城里的楼房差。城里的楼房墙外做保温板,墙里可以刮大白,贴壁纸,最简单也可以刷白灰,那时候农村的条件差,家家的只能在墙上糊报纸,那时候住房建造也很简单,大多都是土坯磊起来泥土墙,墙上放上根梁坨,梁坨上是按承重比例摆放的檩木,檩木上再均匀的放椽子。
房子前后墙上房盖时要留有房檐,就是让椽子探出半米左右的房檐头,防止夏天雨水冲湿了前墙面和窗台,“西厢记”里有一唱词说:“露头的椽子先烂脖儿……”就是说这种房檐上的椽子。
然后在排好的椽子上再铺一层秫荄做房薄,(条件好的可铺芦苇编成的席子做房薄,秫荄上再压一层土,房子大致就盖成了。房薄露在屋里也叫房巴,我每逢有心事儿了就睡不着觉就眼望房巴,数椽子空儿处的秫荄。屋里的房巴年头久了,秫荄发黑不美观了,就吊棚,吊棚也是技术活,类似现在的楼房棚顶装修,只不过那时候是用秫荄订在檩木上,然后用纸糊上,一张接一张,挨着糊,把整个房巴都用纸糊满。
我家是里外两间房,大约有5平米,里屋3平米,外屋2平米。年年都糊墙,里屋南面是木制窗台,木制窗户框,是那种老式的,上下开的两扇窗户,两扇窗户中间有木板镶嵌,窗户是分上下,下是三块长方形玻璃,上面是小木格子用白纸糊的,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我家的窗户纸就糊外面,夏天的三伏咋闷热,也只能把上半扇窗户拉起来,用窗户钩子钩住,下扇窗户是不能动的。冬三九又太冷,用纸糊过的窗户缝也透风,睡一宿觉早上醒来,窗户筐上都是霜,窗玻璃上有山有水的,那是窗花,上面的图案很美,就像如今的羽绒画,有楼阁庭院,还有南方的宽叶椰子树,一定是哪个神仙姐姐夜里偷偷来我家,在窗玻璃上悄悄为我绘画,我不只一次的这么想。
靠窗台是一铺大火炕,是我们一家人睡觉的地方,那时候基本家家都把睡觉的大炕搭南边。也有的人家人口多一铺炕睡不下,再搭一铺北炕的,俗称南北炕。我家的炕是搭在南面的,北边靠墙放一对红木箱子,是我爸我妈结婚时的家具。上面放两个带花边框的大镜子,我那时候总对着镜子臭美。
看着镜子里的我。头发又黄又少的梳在脑后,显出饱满的额头,尖尖的下巴颏,白里泛红的鸭蛋脸,小巧的鼻子下面一张棱角分明的大樱桃口,上唇薄,下唇微厚。最是那一双眼睛会说话,温柔时如一汪清水温婉清丽,思考时如一潭深水漩涡暗起,生气时看人如两把利剑直插对放心底。审视人时,两只眼睛又如两个铁钩子。恨不得把别人的魂斗钩出来。最不满意的是那两道眉,两个眉头各长有一个璇儿,显得眉头又浓又黑,眉稍略显疏淡,照张相片不仔细看只能看见半个眉。
我们屯里曾经路过一个走街串巷的算卦先生,说我是老来享福命,但是我从小到大受多少苦他却不清楚。
我家原来每到过年都要糊三面墙,除了南边。东北西三面墙都用报纸新糊一层,我上学后只能糊两面,再后来过年糊报纸只能糊一面。
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