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威尔逊云室(1 / 2)
威尔逊云室,能使那些小得无法直接观察的粒子的运动轨迹显示出来,甚至,也可以把那些高速粒子发生相互撞击模仿核撞击,使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情形,拍摄下来。
因此,它一经发明便立即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运用,对于检验理论和探索新型粒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3年康普顿发现了x射线散射后波长变长的现象,即康普顿效应,他使用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在人们对此将信将疑时,威尔逊用云室拍摄到的反冲电子的径迹,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康普顿散射理论,还为爱因斯坦光子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而由于这项工作及他发明的云室,因此他和康普顿共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其次是正电子的发现。
1932年,c·d“安德森利用威尔逊云室,研究宇宙射线,在宇宙射线的云室照片中,他发现了正电子的径迹。
这是利用云室发现的第一个反粒子—正电子,从而证实了狄拉克关于存在正电子的预言。
安德森因此荣获193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1937年,安德森又用它发现了汤川秀树在1935年从理论上预言的介子。
1955年,王淦昌和他的合作者利用大型云室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自然》杂志指出:“实验上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是在微观世界的图像上消灭了一个空白点。”
世界各国的报纸,纷纷刊登丁关于这个发现的详细报道,“王淦昌”成了新闻导语中的主题词之一。关于反西格玛负超子发现的意义,当时,科学家认为“其科学上的意义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
后来,欧洲中心的3亿电子伏加速器上发现了另一种反超子——反克赛负超子。
于是,在高能物理的历史上,反西格玛负超子和反克赛负超子被并列为公认的最早发现的两个负超子。这两项发现对证实反粒子的普遍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25年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年轻的布拉开特在卢瑟福和威尔逊的指导下,致力于用云室研究a粒子撞击氮原子核的问题。
他从拍摄到的两万多张云室照片中,只得到了8张照片,伪为证实卢瑟福在1919年所做的世界上,最早实现的人工核反应实验。
1932年布拉开特和奥恰利尼合作,用威尔逊云室研究宇宙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