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浦东考察(2 / 3)
地处黄浦江东岸的莘江高科园区,被称为“中国的硅谷”,是现代“新青年”的聚集地,也是推动上海经济腾飞的地区之一。王总先是带着杨禹诚二人一同参观了园区的办公环境,并介绍了园区里响当当的大公司。
“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类的公司,这儿有很多。就是你们集成电路类的企业,咱这也不少,但是具备生产高端芯片能力的还真是少之又少。如果创芯能够入驻莘江,不管是对贵司还是对莘江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王总已经快到知命之年,却有着年轻人一般的朝气,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工作的热忱,以及对于与创芯科技合作的渴望。
参观完园区环境,禹诚就跟着王总来到了位居园区中央的大型会客厅,会议室里另有一位身着西装套裙的女士在等候他们。
“这位是我们市场部的同事,她姓谢,将由她给两位播放我们园区的视频和ppt。”王总说道。
“莘江高科园区现有占地约3亩,从东走到西,至少需要4分钟,园区内注册的公司已达1万多家,其中有2%的公司获得过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奖项。为了实现将莘江打造成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愿景,我们未来将从以下12个方面做提升……”
谢女士声情并茂的介绍虽然长达4分钟,但8%的内容却都可以在谷歌上搜到。禹诚内心是十分反感这种照本宣科读ppt的行为,但是现代人似乎已经失去了脱稿讲演的能力,每次遇到这种场合,他也只能正襟危坐,还要装作一副很认可的样子。
“刚刚谢女士说道,莘江计划3年内引入1家芯片设计、研发、生产、封测类的大企业,看来这里要成为占据中国芯片产业半边天的地方啊。”禹诚对这组数据颇为好奇。
“中国不敢讲,但是占据华东的半边天还是有希望的。”王总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微笑。
禹诚带着惊讶的语气说:“我看入驻的企业名单里面有韩国的智睿,这家是我们的同行,虽然还没上市,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但是业内人都知道,他们这些年在默默的搞研发,无论是技术还是产能都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平。”
“既然和你们是同行,想必你们也清楚它的情况。从212年到214年,智睿的经营情况都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它当年借资2亿美金投资了一条高端生产线,但是产能和订单却始终没有跟上来,公司的存量资金很快便无法继续维持这条生产线的运作,而传统的产品线又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幅减少而遭受重创。智睿的大股东预感到危机即将到来,个个忙于套现减持,导致智睿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
“您说的这些,我们大概都有了解,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后来智睿的创始人是怎么找到你们,并成功自救的?”张旭坤迫不及待地问。
“真是说来话长。当时智睿的创始人经由园区一家韩企的高管找到了我们,希望我们提供上千万美金的资金补贴,以缓解他们未来至少两年的经营压力,与此同时,智睿愿意让利3%的股权。从他们历年的业绩报表看,并不值得我们做赌注,有可能还是个无底洞。但是,只能说他们运气还不错,还是让他们赶上了。”
“赶上了什么?”张旭坤忍不住插嘴道。
“赶上了中国刚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的好时代,赶上了一波新鲜出炉的好政策。”
“现在看来你们是赌赢了。”禹诚笑着说。
王总沉默了几秒后,突然变得有些严肃:“的确是赢了。但是赢的,不是那3%的股权,而是人。智睿的技术虽然远不能和你们创芯相比,但是对于我们的本土芯片企业来说,却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我们当时就跟智睿提出要求,除了股权,必须帮我们培训人才,甚至是接纳一定数量的上海高校应届生。”
“这的确很难得,看来他们当时的确是走投无路了。毕竟对于我们这种类型的企业来说,技术就是生命。”禹诚一下看出王总的用意,便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