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学讲座(1 / 3)
杨禹诚自打来了上海,压根没有闲下来的机会,白天忙着拜访客户和合作伙伴,晚上还得挑灯夜战,了解内地的财税政策。
这两天他刚想放松一下,和张旭坤一起去市里的景点转转,就接到了复华大学的邀请。校方想让他以“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主题,为大学生做一次行业科普类讲座。
他原本是想拒绝的,因为讲座的时间是在周六晚上,他已经好多个周末没有休息了。许是总部也是想为内地建厂营造声势,没经过他的同意就接下了邀请函。虽说他现在是执行技术总监,但是要说个人有多大的自主决策权,恐怕还未必。
“这次的讲座课件需要你和我一起准备,内容要偏重宏观的概念,案例少举几个就行了,数据、细节、过程都弱化,我怕后面的互动环节,会被学生刨根问底。”杨禹诚手上还有很多资料没看完,实在不想为了准备课件耗费太多的时间,只好拉着张旭坤帮忙。
“以杨总的学识和阅历,还怕被这帮大学生问倒?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连工厂都没去过。”张旭坤不屑地说道。
杨禹诚摇了摇头:“别小看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我读书那会,每逢有这种讲座,都要准备一堆问题。不过我担心的不是被学生问倒。”
“你担心的是?”张旭坤不解。
“学生问的问题犀利一点倒没事,我是害怕有记者在。现在媒体那么发达,说多了,说透了,容易被过度解读。毕竟我们不是大学教授,代表的是创芯这个品牌”。杨禹诚对于公开发言格外谨慎,现在已经有几家媒体每天都在骚扰他,想从他这套出点口风。
“原来你是担心这个,放心,交给我好了。我会跟老师那边说好,当天的讲座不能有社会媒体在场,学校内部的期刊也必须只谈学术。”
有张旭坤全程陪同的这段时间,杨禹诚工作起来要省心不少,因为张旭坤总能悄无声息地把那些琐碎的事情处理的干干净净,不留隐患。
讲座这天,复华大学的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几个理工科大院的院长、系主任都来了,杨禹诚没想到校方会如此重视,不免有些紧张。
“杨总,您的人气可真高啊,我已经很久没见过距离嘉宾开讲还有一小时,底下就已经座无虚席的场面了。学生们前几天知道创芯科技的技术总监要来,把微博、微信都刷屏了,听说今天还来了很多隔壁院校的学生。”复华大学计算机学院行政科的李老师激动地说道。
这样的演讲,杨禹诚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虽然他不是公司里最资深、最有威望的工程师,但是谈吐幽默,能够将复杂的知识化繁为简,让听者如沐春风,这样的技能足以让他成为最受台湾高校喜爱的企业讲师之一。
不过今天毕竟是他第一次在内地做讲座,学生到底喜不喜欢他的风格,还是个未知数,说不紧张都是假的。
直到站在台上,他一颗悬着的心才定了下来。当主持人介绍完杨禹诚的学术成果和工作经历后,台下的学生都像追星的迷弟、迷妹一样,掌声雷动,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难得请到杨总来做演讲嘉宾,请大家保持安静,一定要将手机铃声调为静音,有什么问题等到后面的讨论环节发言。”礼堂上的一束柔光正好落在杨禹诚身上,将他脸部的轮廓称得更加英俊立体,前排不时有女生窃窃私语,还能听到手机闪光灯开启的卡擦声。李老师既怕影响到杨禹诚的情绪,又怕院长责怪管理不周,高度紧张的在下面维持着现场的纪律。
过了几分钟,礼堂才变得安静了下来。只听见,杨禹诚带着一股若有似无的台湾腔,讲述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历史。
“早期的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其实和其他国家差距并不是很大,在韩国、台湾地区都还没有任何电子工业科研基础的情况下,我们就已经研发出了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和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后来是由于欧美技术封锁,加上一些政治变故,才出现了人才和技术断层的局面。而在大陆停滞不前的这段时间里,台湾又做了什么?台湾不仅获得了dram技术突破,还培养了一批赴美深造的高级工程师。”
杨禹诚的声音浑厚有力,似有一股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台下的学生。不同于刚刚的窃窃私语,现在他们已经拿出了笔记本,头也不抬的认真记录着杨禹诚的每一句话。
谈到当前大陆半导体产业技术落后的局面,杨禹诚顿了顿。他想起李老师此前跟他一再提起的,“一定要记得多给学生打鸡血”。李老师还告诉他,现在很多本应该从事芯片研发的大学生都想转行,去做金融或者互联网,毕竟芯片工程师在大陆工资远不如这些行业,对人的要求却很高。
杨禹诚突然抬高了音量,让人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仿佛是要进行一场总统入职演说,不少学生都放下了手中的纸笔,神情专注地看着他:“虽然现在技术落后,但是绝不意味着永远落后。摩尔定律有一天会失效,我们可能也会找到硅的替代性材料,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给自己重新做了定位,只要循着这个路径去奋斗,总有一天会追上别人。”
话音刚落,台下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坐在第一排中间位置是复华大学的理科处处长徐铭远,只见他不时地露出欣慰的笑容,甚至偶尔也会忍不住和坐在隔壁的老教授偷偷耳语,然后神采奕奕地竖起大拇指。在他眼里,一个典型的年少有为,没有经历过社会挫折的年轻人,通常都是年少轻狂,傲慢短视的模样;但是杨禹诚没有,他的目光中始终都夹杂着真诚,举手投足间也散发着儒雅谦逊的气息,他在做案例分享的时候,从不会放大个人的功劳,而是强调团队的配合,对于一位带着这样胸襟和气度的年轻人,徐处长坚信,他事业的高光时刻还远没有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