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钱的问题(2 / 3)
黄锦就这样在朱载壡一声声的挽留之中离开了清宁宫。
父皇,让我主持赈灾,你得先给我钱呀!
明朝有没有钱?
应该说很有钱,不信去富庶的江南地区转转,便知道什么叫做人间天堂,美洲的三角贸易已经开始,大明凭借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技术优势,逐步成为全球的贸易中心,弗朗机人在南美挖掘的白银开始像潮水一样涌入大明。
民间很有钱,但朝廷却没钱,得益于朱老板制定的奇葩财政制度,以及官吏、民间的共同努力,大明朝的财政一片混沌。
把嘉靖年间的财政空虚甩锅给嘉靖一个人是不公平的,从社会制度上讲,大明发展到嘉靖朝,已经从原来规范,甚至教条的气氛中走脱出来,阳明心学的兴起便是证明。
但在这个逐渐活跃的社会里,原有制度的执行者,尤其是数以万计的官员们依旧墨守着成规,这架笨重的行政机器在用最静态的方法来管理财政,官员们不是不想收取商业税,只是商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商人做买卖每年盈亏不一,缴税差别很大,官员们很难正确估算出每年的商业税额。
快速变化的社会尤其是商业环境,超出了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官员们的认知范围,他们便只能也必须依赖固定不变,甚至累退的农业收入,最终让整个国家财政陷入死结。
所以与动辄上亿贯收入的南北宋相比,与其说大明的商业退步了,或者有些人常说的利益集团垄断,不如说文官集团们技术能力集体大退步。
银子就摆在那里,可文官们怎么也收不上来。
与其说文官们坏,不如说他们…
当然这种退步也不是没有好处,这种过于原始的税收结构也为商业的发展保留了许多的空间。
北京外城,正阳门外大街一带,店铺林立,商众云集,摩肩接踵,
往日清客如云,红袖招展的红袖昭此刻却是门庭冷落,偶尔几个不知情况的风流公子准备进去快活一把,但等看到大门上贴的顺天府的封条,便都灰溜溜的跑开了。
顺天府的差役抬着一口口红漆大箱跑进跑出,新上任的顺天知府张远道,一脸肃穆的站在红袖昭门前,恭候太子殿下的驾到。
“孙经历,本官这乌纱没歪吧。”口干舌燥的张远道这是今天第三次询问。
年介四十,他才熬到一个小小七品推官,本以为仕途到此为止,却未曾想因缘际会,得了这天大的机缘,一夜之间,便坐上了这顺天府知府的位置。
看样子那个算命瞎子说的没错,四十岁真的有一场大机遇在等着自己。
至于他那位老上司,听说被皇上打发去了雷州,让他从一个典史从头干起。